Page 38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3期
P. 38
表记录历时,通过沉降耗时,即可判断出某时刻流入接沙杯的泥沙颗粒的粒径范围。每一个粒径组的
泥沙均用一个单独的接沙杯盛装。待实验完毕后,将接沙杯中的泥沙放入电热干燥箱中烘干,并称量
其干重,通过计算每个接沙杯中泥沙干重占样本总干重的比例,即可得到所测泥沙样本的级配。
3.2 沉速公式替换的影响 公式替换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颗粒级配测算和断面均值计算。
3.2.1 颗粒级配测算 由于不同粒径泥沙的沉降耗时是通过沉速公式计算的,当泥沙颗粒分析规程将
过渡区的沉速公式由冈恰诺夫早期公式替换为沙玉清公式时,计算所得的不同粒径界限对应的沉降耗
时也势必发生改变。因此,某一特定粒径范围的泥沙颗粒在以不同的沉速公式为依据的粒径计法实验
中,可能会归属于不同的粒径范围,从而导致级配测算成果发生相应变化。据年鉴记载,本文采用的
悬移质级配资料均利用了粒径计法进行级配测算。因此,为定量检验公式替换对级配资料一致性的影
响,本文将上述 1960—1985年的黄河悬移质级配资料转换为利用现行规程方法测算出结果的格式。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针对原资料给定的粒径级的各粒径界限,分别依据规范指定的粒径计管长,
再结合新旧规程指定的公式计算其对应的沉速,相除得到各粒径界限大小的泥沙颗粒沉降通过粒径计
所需的时间。这样可得到新旧规程对应的两套沉降耗时,再基于各粒径组的沉降耗时区间长度,对原
资料各粒径组频率进行放缩和再分配,即可得到换算后的级配资料。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变换过程暗
含了一个简化假设:各粒径组内的泥沙颗粒粒径是均匀分布的。
图 2是根据上述方法进行级配转换之后,绘出的转换前后的级配曲线对比图。其中,原级配是在
旧规程指导下测算的,而转换后级配则是利用现行规程测算的。1960—1985年的资料粒径级较为混
乱,不同年份不同测站采用的粒径级可能存在差别。而本文在整理所有实测资料后,发现采用的粒径
级可以分为 4类(相关粒径级的具体划分参见表 3),故将级配转换成果按粒径级分类,以 4张子图联
图 2 级配曲线转换
0
— 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