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3期
P. 40
一定程度上对泥沙运动规律的精细研究带来干扰。
3.2.3 沉速公式替换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 上面两小节着重探讨了规程沉速公式的替换对于颗粒级
配、代表粒径以及平均沉速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可归属为水文泥沙基本资料的范畴。鉴于水流挟沙
力的计算是河流泥沙定量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本节以水流挟沙力计算为例,说明规程沉速公式的替换
对于实际研究领域的影响。
本文分别从粒径级 1到粒径级 4的数据集中选取一组样本,进行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分析。相关数
据详见表 4。其中,挟沙力的计算采用张红武公式 [2 - 3,18] ,其具体形式见式(5)。
表 4 挟沙力分析计算相关数据
实测含沙量 旧规程平均沉速 现行规程平均沉速 旧规程挟沙力 现行规程挟沙力
测站 粒径级
3
3
3
?(kg?m ) 计算值?(cm?s) 计算值?(cm?s) 计算值?(kg?m ) 计算值?(kg?m )
花园口 4.170 0.403 0.454 4.735 4.398 粒径级 1
孙口 7.570 0.528 0.545 7.196 7.053 粒径级 2
花园口 3.005 0.745 1.044 0.395 0.320 粒径级 3
高村 28.150 0.279 0.291 20.793 20.279 粒径级 4
(0.0022 + S)V 3 h 0.62
( )
v
ln
S = 2 .5 - 6D (5)
γ s γ m 50
κ ( ) gh ω s
γ m
2
3
式中:S 为水流挟沙力,kg?m ;S为体积含沙量;V为平均流速,m?s;g为重力加速度,m?s;h为平
v
3
50
均水深,m;D 为床沙中值粒径,mm;γ m 为浑水容重,N?m ,可用 γ m = Sγ s + (1 - S) γ计算;γ s 为
v
v
3 3
泥沙颗粒容重,N?m ;γ为清水容重,N?m ;κ为浑水卡门常数;ω s 为浑水泥沙平均沉速,cm?s。κ和
分别由以下两式计算:
ω s
[1 - 4.2 S(0.365 - S)] (6)
κ = κ 0 槡 v v 3.5
( S v )
ω s ω (1 - 1.25S) 1 - (7)
=
v
2.25 d
槡 50
为清水卡门常数,取为 0.4;d 为悬沙中值粒径,mm;ω为清水泥沙平均沉速,cm?s。
式中:κ 0 50
由表 4看出,当规程中的沉速公式发生替换后,计算的平均沉速值会变大,与之相对应的水流挟沙
力值会降低。对粒径级 1至粒径级 4来说,水流挟沙力分别由原来的 4.735降为 4.398(降幅 7.66%)、
7.196降为 7.053(降幅 2.03%)、0.395降为 0.320(降幅 23.44%)、20.793降为 20.279(降幅 2.53%)。
把挟沙力计算值与表 4给出站点的实测含沙量相比较,可以对河床的冲淤状况进行研判:对粒径级 1
至粒径级 4来说,水流挟沙力与实测含沙量之间的差值分别由原来的 0.565(高出 13.55%)变为 0.228
(高出 5.47%)、- 0.374 (低出 4.94%)变为- 0.517 (低出 6.83%)、- 2.610 (低出 86.86%)变为- 2.685 (低
出 89.35%)、- 7.357 (低出 26.13%)变为- 7.871 (低出 27.96%)。亦即,规程沉速公式替换后,所进行
的河床变形计算倾向于低估床面的冲刷量亦或高估床面的淤积量。这种定量上的偏差一旦经过时间上
的累积,将会严重影响河床冲淤计算精度。不难想象,规程沉速公式的替换甚至可能使得水流挟沙力
值由大于实测含沙量变为小于实测含沙量,从而干扰对河床冲淤状态的判断,产生定性上的偏差。此
类偏差将对河床演变预测、防洪风险评价等实际工作带来困扰。
3.2.4 不同级配资料间的换算 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会用到长序列水文资料,在资料的时间跨度内可
能存在多部不同的规程,导致颗粒级配等数据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欠佳。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有时需要
将不同的颗粒级配分析成果之间进行互换。在现行规程 [10] 的附录中推荐了一种基于多项式回归的级配
换算方法。这种方法已经被用于换算不同颗粒分析仪器之间的级配成果 [19] 。其基本步骤是:假设转换
前的粒径组百分比含量为 x,转换后的粒径组百分比含量为 y,通过式(8)的多项式建立起二者的关
系。多项式的系数根据已有的两套级配资料回归拟定。而多项式的最大幂次则应综合考虑拟合精度和
2
— 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