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52
图 4 LSTM 模型模拟预测的降水过程(1956—2018 年)
进行了同样的处理,如图 5(b)所示,大于多年平均值为高降水期,小于多年平均值为低降水期。通过
对比图 5(a)(b)发现,LSTM 模型重建的海河流域降水过程准确反映了流域的旱涝走势,重建的降水与
旱涝数据相关性为 0.966。通过历史极端事件验证
重建的海河流域近 500 年降水数据,发现重建的降
水数据对于海河流域的极端事件也能较为及时和准
确地表征出相应的变化趋势,如图 5(a)1637—1643
年崇祯年间发生的大旱事件,图 5(b)重建的 1637—
1643 年平均降水量 381 mm 显著低于趋势历史平均
值 521 mm;1883—1896 年光绪年间持续大涝事件,
重建的 1883—1896 年平均降水为 600 mm 也显著高
于历史平均值。总而言之,无论是基于模型在 1956—
2018 年的训练期和验证期结果,还是通过历史极端 图 5 海河流域 1477—1955 降水重建结果以及旱涝等级数据
事件验证重建的海河流域近 500 年降水数据结果,
都可以证实通过 LSTM 算法建立旱涝-降水模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可为海河流域近 500 年的降水
演变趋势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3.2 海河流域近 546 年降水周期性演变分析
3.2.1 海河流域降水周期性变化 为了揭示海河流域 500 多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图 6 分析了海河流
域年降水量序列 Morlet 小波变换实部的时频分布结果。图中数据是依据 3.1 节重建的海河流域降水数
据并结合 1956—2022 年的实测数据,整合出的一套海河流域的 546 年长序列降水资料。从全局小波谱
来看(图 6(b)),海河流域多年降水数据周期主要表现为 33、66 和 17 a 等。基于几个准周期波动的历
时图分析(图 6(a)),周期变化有较为明显的趋势,具体而言,基于图 6(a)分析得到 1500—1620 年,
17 a 的周期表现最为显著,图中颜色越深,代表振幅越强即周期性越显著;1620—1800 年,33 a 的周
— 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