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113

水      利       学      报

                2025 年 5 月                          SHUILI    XUEBAO                        第 56 卷  第 5 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25)05-0659-13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学术论文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综合效益评估及预测



                             杨明明     1,2 ,赵 勇 ,秦长海 ,朱永楠 ,何国华 ,王丽珍                          1
                                                            1
                                                                      1
                                                                                 1
                                                 1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
                                          2.  河海大学  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其综合效益往往难以清晰界定。本文从全生命期
                视角梳理了工程效益发挥途径,构建了基于要素驱动分析的评估方法,并结合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 模型,分别对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 2003—2023 年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对 2024—2035 年不同情景下的供水效益进行模
                拟预测。结果显示:截至 2023 年底,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正效益为 23 490.9 亿元,主要包括投资、供水及生态
                效益;负效益为 2525.7 亿元,主要源于产业发展机会和水生态环境容量的损失。工程累计净效益为 20 965.2 亿元,
                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别占比 75%和 25%。自 2020 年以来,随着产业调整政策及治理工程的持续推进,工
                程负效益与正效益的比值由 2006 年的 0.15 下降为 0.05。本文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24—2035 年,工程在高速增长
                供水情景下,将累计产生 37 778 亿元的供水效益,分别是低速增长和中速增长供水情景下的 1.10 和 1.21 倍。研究
                表明从全生命期视角对调水工程综合效益进行长系列模拟评价,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其多重影响。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CGE 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40522


              1 研究背景


                  水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生态环境健康的基础性资源。然而,全球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
              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供应和生产力布局不相适配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水工
                                                                                              [1]
              程是缓解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有效手段,全球大城市超过 10%的用水都来自跨流域调水 。据不完全
              统计,至少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设超过 350 项调水工程,年调水量超过 5000 亿 m ,另有 76 项
                                                                                               3
              大型调水工程处于在建、拟建或规划过程中                     [1-2] 。中国是典型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国家之一,截至 2019
              年,已建、在建、拟建的工程设计年引水量总计约 1700 亿 m ,占全国多年平均年用水量的 28% 。
                                                                                                        [3]
                                                                       3
              调水工程在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以及目标功
              能多样,工程的综合效益仍难以清晰界定。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其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 2002 年和 2003 年开
              工建设,并于 2013 年和 2014 年底全线通水并投入使用,迄今已运行十年。众多学者对其效益进行了
              评估,其中对受水区的效益评估主要集中在供水效益、地下水储量恢复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例
              如,杨丽等 和李佳等 采用分摊系数法、影子价格法、替代市场法评估了北京市和河南省因工程供
                        [4]
                                   [5]
              水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Long 等 通过水文模型模拟发现北京市地下水储量恢复显著,其中约
                                                  [6]
              40%归因于中线工程的运营。马尚钰等 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营是受水区地下水生态价值由降转升
                                                  [7]
                 收稿日期:2024-08-12;网络首发日期:2025-05-26
                                /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1.1882.TV.20250523.1616.00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200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39004,52025093)
                 作者简介:杨明明(1993-),博士生,主要从事水与国民经济研究。E-mail: 200201010031@hhu.edu.cn
                 通信作者:赵勇(1977-),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循环演变、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国家水网研究。E-mail: zhaoyong@iwhr.com
                                                                                                — 659  —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