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2025年第56卷第5期
P. 12
滩区的行洪能力,m /s;J H,l /J Z,l 为横纵坡降比,其中 J H, l 和 J Z, l 分别为横比降和纵比降。
3
(2) 生态环境分目标包括水空间连通性最大 maxF 、水生态健康度最高 maxF 和水环境达标
R,e1 R,e2
率最高 maxF ,可写为:
R,e3
ìF = (maxF ,maxF ,maxF )
ï ï R,E R,e1 R,e2 R,e3
ï ï WS ü
ï ïF R,e1 = opt í , ý
ì Q l
ï ï î Q l,y WS 0 þ
í (5)
ï F R,e2 = opt{PD l ,BD l }
ï
ï
ï
ï ì PI l CI l BI l ü
ïF
ï R,e3 = opt í PI l,y , CI l,y , BI l,y ý
ï
î
þ
î
式中:Q l 和 Q l,y 分别为第 l 个河段的流量和最小 (适宜) 生态流量,两者之比为生态流量满足率,%;
WS 和 WS 0 分别为现状水域和参照时间水域的面积,两者之比为水域空间保留率,%;PD l 和 BD l 分别
为第 l 河段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PI l 和 PI l,y 分别为第 l 河段温度、浑浊度等物理性指标的
实际值和阈值;CI l 和 CI l,y 分别为第 l 河段溶解氧、酸碱度等化学性指标的实际值和阈值;BI l 和 BI l,y 分
别为第 l 河段藻类、细菌等生物性指标的实际值和阈值。
(3) 社会经济分目标包括社会服务效益最大 maxF 、供水保障度最高 maxF 和发电效益最大
R,s1 R,s2
maxF ,可写为:
R,s3
ìF = (maxF ,maxF ,maxF )
ï R,S R,s1 R,s2 R,s3
ï
ï I K
ï
ï F R,s1 ∑∑ ( ψ CIN )
=
i,k
ï
i,k
ï i = 1 k = 1
ï
í I J T ( ) (6)
ï ï F R,s2 (1 - G )∑∑∑ f W i,, t
=
j
ï
ï
i = 1 j = 1 t = 1
ï
ï
I
T
ï
ï F
=
R,s3 ∑∑ (φΚQ H Δt)
ï ï
t
t
i,
i,
î
i = 1 t = 1
式中:CIN i,k 为第 i 座水库第 k 种产业 (文化传承、旅游价值、水产养殖、景观效应等) 效益的需水满
足率,%;ψ i,k 为权重系数;G 为不同用水部门 (工业、农业、生活) 用水分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
大,表示分配越不均衡;f (W i,,t ) 为第 i 座水库第 t 时刻第 j 种供水方式的价值函数;T 为总时段数;
j
φ 为水库的入网电价,元/ (kW·h);K 为水库水电站的出力系数;Q 为第 i 座水库第 t 时段发电流量,
i, t
m /s;H 为第 i 座水库第 t 时段发电水头,m;Δt 为时段长。
3
i, t
3.2.2 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包括行洪输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约束条件,以及水量
平衡约束、水库上下限水位约束、水库泄流能力约束、水库期末水位约束、发电机组出力约束等。
3.3 黄河三角洲地区综合治理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的交互区域,拥有我国最
年轻的陆地和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黄蓝经济区、渤海粮仓等国家战略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受自
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三角洲面临着河道防洪与三角洲局部侵蚀压力并存、淡水资源时空
配置不均且用水效率有待提高、湿地及滨海生态系统脆弱、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受限等一系列紧密相关
的问题。在此情势下,亟待以系统论思想方法为统领,统筹防洪保安、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实
施黄河三角洲地区综合治理与协调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区包括行洪河道、故道摆动形成的三角洲和濒临入海口滨海区域,见图 5,涉及河
流水沙、海岸海洋、湿地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元素,不同要素相互交
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由行洪输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 [30] 。本文依托流
域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综合治理的总体框架 [31] ,如图 6 所示。
3.3.1 目标函数
(1) 行洪输沙分目标包括河道过流能力最大 max F 、海岸形态动态稳定最优 max F 和河口流
D,w1 D,w2
路稳定性最高 min F ,可写为:
D,w3
— 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