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56
图 4 不同时段荆江三口年均分流比与枝城站年径流量关系变化
多年以来,三口洪道以及三口口门段的逐渐淤积萎缩造成了三口通流水位抬高,加之上游来流
过程的影响,松滋口东支沙道观、太平口弥陀寺、藕池(管)、藕池(康)四站连续多年出现断流,且
年断流天数增加。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随着分流比的减小,三口断流时间也有所增加。如松滋河东支
沙道观 1981—2002年的平均年断流天数为 171 d,蓄水后(2003—2018年)增加到 188 d,见表 3、表 4。
表 3 不同时段三口控制站年断流天数统计
3
多年平均年断流天数/d 断流时枝城相应流量(m /s)
时段
沙道观 弥陀寺 藕池(管) 藕池(康) 沙道观 弥陀寺 藕池(管) 藕池(康)
1956—1966 0 35 17 213 4290 3930 13100
1967—1972 0 3 80 241 3470 4960 16000
1973—1980 71 70 145 258 5330 5180 8050 18900
1981—1998 167 152 161 251 8590 7680 8290 17600
1999—2002 189 170 192 235 10300 7650 10300 16500
2003—2018 188 137 180 273 9883 7219 9132 15913
2018 151 125 153 292 8240 7090 8870 16900
2019 155 146 179 282 8770 8680 10900 16100
表 4 不同时段蓄水期(9—10 月)三口控制站年断流天数统计
分时段多年平均年断流天数/d
时段
沙道观 弥陀寺 藕池(管) 藕池(康)
1956—1966 0 0 0 7
1967—1972 0 0 0 20
1973—1980 0 0 0 25
1981—1998 1 0 1 21
1999—2002 6 0 4 25
2003—2018 11 2 9 40
2018 0 0 0 59
2019 0 0 4 61
鄱阳湖的前身即是上古九泽中的彭蠡泽,从彭蠡泽到鄱阳湖的历史变化大致与云梦泽到洞庭湖
的变化类似。在历史发展中,彭蠡泽解体演化为龙感湖、大官湖、泊湖和鄱阳湖。
1.4 江湖关系变迁的启示 梳理江湖关系的历史,总结江湖关系变化的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以找
到处理江湖关系的正确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梳理江湖关系的历史,能得到如下认
识:(1)在史前时代,自然力是江湖关系变化的主导性力量,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人力是江湖关系
变化的主导性力量。人力主要表现在改变水沙关系、修垸筑堤等方面,最终改变了江湖关系,而且
随着人力的提高,江湖关系的变化愈来愈剧烈。(2)江湖关系的本质是水沙关系,水沙关系的本质是
人水关系。1949 年以后 70 年是两湖关系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70 年间,治江有成功的经验,也
有失败的教训。江湖关系现在面临的复杂局面提示我们解决问题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
— 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