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52

《子 虚 赋》:“云 梦 者 , 方 九 百 里 ”“有 平 原 广 泽 ”“缘 以 大 江 , 限 以 巫 山 ”“神 龟 、 蛟 黾 、 玳 瑁 、
               鳖鼋”。
                  《水经注》:“湖水周三、四百里,夏水来汇渺若苍海。”
                  《梦溪笔谈·云梦考》:旧《尚书·禹贡》云“云梦土作乂”,太宗皇帝时得古本《尚书》,作“云土梦作
               乂,诏改《禹贡》从古本。予按孔安国注:‘云梦之泽在江南。’不然也。据《左传》:‘吴人入郢……楚
               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奔郧。’楚子自郢西走涉雎,则当出于江
               南;其后涉江入云中,遂奔郧,郧则今之安陆州。涉江而后至云,入云然后至郧,则云在江北也。
              《左传》曰:‘郑伯如楚……王以田江南之梦。’杜预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曰‘江南之梦’,
               则云在江北明矣。元丰中,予自随州道安陆入于汉口,有景陵主簿郭思者,能言汉沔间地理,亦以
               谓江南为梦,江北为云。予以《左传》验之,思之说信然。江南则今之公安、石首、建宁等县,江北
               则玉沙、监利、景陵等县。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二浙,水出稍高,云方土而梦已作乂矣。
               此古本之为允也。”
                   沈括的《梦溪笔谈·云梦考》对宋以前的史料做了合情合理的分析;同时,佐之以实地考察,是宋
               以前关于云梦泽争论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1.1.2  近年地理、气候和地质研究成果                 历史记载反映了云梦泽从先秦到宋朝的变迁,为地理、气
                                                                                 [6]
                                                                       [5]
                                                             [4]
                                                   [3]
               候和地质勘探研究所证实。据杨怀仁等 、杨达源 、方金琪 和周凤琴 等的研究,云梦泽的变迁
               过程大致如下:距今 10 000 ~ 5000 年前左右为扩展阶段的漫流时期;距今 5000 ~ 2000 年前为继续扩
               展至相对稳定时期;距今 2500 ~ 800 年前为萎缩消亡时期,从发展到衰亡历时约为 9000 余年。云梦
                               [6]
               泽的范围,周凤琴 认为,从层积物分析来看,云梦泽的标志层——蓝灰色黏土的分布范围,已东至
               大别山麓,西至松滋丘陵前缘,北越汉水,南入洞庭,并延伸至南洞庭及西洞庭的河谷洼地。由于
               沼泽化的水草繁茂有利于泥炭发育,如江汉之间的西流河周围数十公里以内地面下 4.0 m 左右,多为
               厚约 30 cm 的泥炭层埋藏,上下为重黏土及青灰色淤泥等;又如湖南岳阳、汉寿、汨罗江口一带亦具
                                                        [7]
               有湖沼沉积,并有贝壳及泥炭化有机质等发现 。
               1.1.3  考古学的成果        20 世纪以来,两湖地区考古取得了长足发展,发现数百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
               址,特别是彭头山、屈家岭、石家河三个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对研究中华民族起源、长江流域文
                                 [8]
               化至关重要。王红星 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研究,发现一个规律:在新石器时
               期,两湖地区曾分别出现遗址数量锐减和明显增多的现象。这些变化同时发生,显然不是偶然的,
                                                       [8]
               而可能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关系。王红星 认为,在新石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发生了 4 次大的洪
               水:第 1 次在彭头山文化晚期,约为距今 7500 ~ 7000 年之间;第 2 次为大溪文化类型三期阶段,约距
               今 5800 ~ 5500 年之间;第 3 次为屈家岭类型第三期阶段,约距今 5000 ~ 4800 年之间;第 4 次为石家
               河后期阶段,距今约 4100 ~ 3800 年之间。
                   此外,1870 年大洪水也印证了上述观点。1870 年发生了千年一遇的大洪水,这次洪水应与上述
               4 次洪水量级相当。水利学家根据记录制作了洪水淹没图,淹没区大致相当于盛期云梦泽的范围                                               [9]
              (见图 1)。像 1870 年这样量级的洪水,9000 年间不会超过 10 次,一般情况下云梦泽的水域面积要小
               得多。
                   综合文献、考古、气候和地质研究,参考 1870 年洪水状况,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古人的记
               叙基本是可信的;云梦泽地跨长江南北,包含现今的洞庭湖区,极盛时超过“方九百里”;9000 年间
               经历了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禹的时期云梦泽已有相当多的土地出露,一些地方已开始有人耕种,
               唐宋时期其逐渐分解、消亡。
                   至于产生如前所述的争论,主要是因为:①对南方楚人渔猎耕种的生活方式不太了解;②记叙
               的时期不同,或者即便同一时期,在洪水期和枯水期,云梦泽的面积差异巨大。
               1.2  洞庭湖的变迁        石泉等   [10] 认为“两湖平原在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没有形成跨江南北大湖泊”,这一
               观点值得商榷。如图 1 所示,在相当长的时期,特别是在 4 次大洪水期间,大江南北的水面是连成一
               片的,并形成了较厚的淤积层。作者认为长江中游地区由人类活动导致较大的改变是大禹治水。大

                 — 1184  —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