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54
引河过流后经过一个汛期的冲刷至冬季尚不能通航;为了不形成两河并存均不能通航的局面,遂实
施第二期疏挖工程,至 1971 年 5 月新河成为主航道。原规划实施的沙滩子裁弯于 1972 年 7 月发生自
裁,因对河势影响较大,于当年冬季即开始进行河势控制。
下荆江系统裁弯使河道长度缩短了 78 km,3 个裁弯均分别降低各段的侵蚀基准面,对上游河道
带来长距离的冲刷,据分析,裁弯后不久其水位的影响已达砖窑(距石首约 182 km)。下荆江系统裁
弯工程扩大了荆江泄量,缩短了航程,裁除了浅滩,取得了显著的防洪、航运效益。
下荆江系统裁弯导致上游水位降低。下荆江系统裁弯后,荆江河段普遍发生冲刷。据 1965—
1993 年资料统计,荆江河段枯水河槽、中水河槽和平滩河槽分别冲刷了 5.65 亿、6.81 亿和 9.52 亿 m ,
3
即枯水河槽、枯水位至平均水位之间河床和平均水位至平滩水位之间河床分别冲刷了 5.65 亿、1.16 亿
3
和 2.71 亿 m 。这是因为 3 个裁弯段的洪、中、枯水期基面均降低而产生溯源冲刷的结果。下荆江系
统裁弯使上游水位普遍降低,降低值自下游向上游递减。其中 1966—1972 年石首、新厂、沙市的
3
洪 水 位 降 低 值 分 别 为 1.06、 0.65 和 0.50 m, 相 应 分 别 扩 大 泄 量 11 700、 8000 和 4500 m /s; 流 量 为
4000 m /s 下的枯水位石首、沙市、陈家湾站 1978 年比 1965 年分别下降了 1.80、1.40 和 1.20 m。据
3
研究,裁弯后水位影响的范围现已上溯超过枝江站(距郝穴站 142 km),远远大于下荆江河道缩短
的长度。
1.3.2 三峡工程对长江干流的影响 三峡蓄水运用以来,大量学者开展了关于三峡工程对河道及江
湖关系影响方面的研究。文献 [13] 系统研究了 2019 年度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及坝下
游河道冲刷;毛北平等 [14] 和吴文胜等 [15] 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与洞庭湖汇流关系变化及其影
响;部分学者研究了三峡蓄水后长江与鄱阳湖的关系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16-19] ,并先后分析了三峡水库
蓄水后江湖关系 [20-23] ;卢金友等 [24] 则研究了水库群联合作用下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响应机制。两坝间
河床总体处于冲刷状态;长江中游河道蓄水前河床冲淤相对平衡的态势有所改变,河床冲刷强度有
所增大(以枯水河槽冲刷为主),且逐渐向下游发展,河床以纵向冲刷为主,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明
显变化。
3
3
2002 年 10 月—2019 年 10 月,宜昌至湖口河段平滩河槽冲刷 25.590 亿 m ,年均冲刷量 1.466 亿 m 。
其中宜昌至城陵矶段河道冲刷强度最大,其冲刷量(13.581 亿 m )占总冲刷量的 53%,城陵矶至汉口
3
3 3
(5.035 亿 m )、汉口至湖口(6.974 亿 m )河段冲刷量分别占总冲刷量的 20%、27%。三峡工程运行 17
年来,宜昌至汉口河段年均冲刷量与原预测值接近,武汉以下河段冲刷向下游发展的速度比预测要
快一些,主要是由于三峡入、出库沙量比原预测值显著减少,加之受河道采砂的影响等,导致坝下
游冲刷发展较快。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河型没有发生变化,河势总体稳定,局部河势仍在原基
础上继续调整,如沙市河段太平口心滩、三八滩和金城洲段等,下荆江调关弯道段、熊家洲弯道段
主流摆动导致出现了切滩撇弯现象。而宜枝河段河床冲刷强烈,且以纵向冲刷下切为主,床沙粗化
明显。2002年 9月—2019年 10月,宜枝河段平滩河槽累计冲刷 1.664亿 m ,年均冲刷量为 0.0979亿 m /a。
3
3
深泓纵剖面平均冲刷下切 4.0 m,深泓最大冲深 24.2 m(外河坝的枝 2 断面)。2002 年 10 月—2019 年 10
3
3
月,荆江河段平滩河槽累计冲刷 11.916 亿 m ,年均冲刷量为 0.701 亿 m /a,远大于三峡蓄水前 1975—
3
2002 年年均冲刷量 0.11 亿 m /a。荆江纵向深泓以冲刷为主,平均冲刷深度为 2.94 m,最大冲刷深度为
16.2 m,位于调关河段的荆 120 断面,其次为文夹村附近的荆 56 断面,冲刷深度为 14.4 m。2001 年
10月—2019年10月城汉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其平滩河槽冲刷量为5.035亿m ,年均冲刷量为0.280亿 m /a。
3
3
深泓纵剖面总体冲刷,深泓平均冲深为 1.99 m。汉口至湖口河段河床年际间有冲有淤,平滩河槽总冲刷量为
6.975亿m ,年均冲刷量为 0.388 亿 m /a。河段深泓纵剖面有冲有淤,除田家镇河段深泓平均淤积抬高
3
3
外,其它各河段均以冲刷下切为主,全河段深泓平均冲深 3.15 m。
三峡工程运用后的 2003—2019年,长江中下游河道枯水期同流量下水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 2003
3
3
年相比,2019年汛后宜昌、枝城、沙市、螺山、汉口站分别下降了 0.72 m(6000 m /s)、0.58 m(7000 m /s)、
3
3
2.80 m(7000 m /s)、1.78 m(10 000 m /s)、1.56 m(10 000 m /s),大通站则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3
— 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