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2021年第52卷第10期
P. 58
“维持格局”,江湖关系的现有格局是长期自然历史演化的结果,从长远看还会变化,但我们要
防止其产生巨变和突变,进一步破坏长江生态系统,同时基于 2.1 节中“三个不允许”,维持江湖关系
的现有格局既是防洪的需要,也是保护长江生态系统的需要,更是保障两湖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长期监测”,受植树造林、城市化、工程建设的影响,长江来沙大幅度减少的情况将会长期持
续,对中下游及两湖会带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需要开展泥沙、河湖地形、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
的长期监测。
“修复生态”,长江及两湖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下,国家
出台了《长江保护法》,并实施了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现在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要把修复长江生
态作为我们第一位的任务。
“工程辅助”,长江现在已经是一条人工化的长江,为维持江湖关系格局,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
施抵消现有工程的不利影响,但也要反对大填大挖、大疏大截,要深入研究,相机、渐进、慎重实施。
“江湖库三利”,现在处理江湖关系增加了三峡水库这个新的因素,要上下联动,力争实现长
江、两湖、三峡水库三利。科学调度三峡工程可以减轻对中下游的影响,延长三峡水库使用寿命,
长远发挥三峡工程作用,要深入研究江湖库关系,精细调度。
2.3 近期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1990 年代以后,受上游水库中拦沙、水土保持工程、降雨变化和河
道采砂等影响,长江上游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减少趋势明显。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2003—
2019 年三峡入库主要控制站-朱沱、北碚、武隆站平均径流量、悬移质输沙量之和分别 3667 亿 m 和
3
1.42 亿 t,较 1990 年以前分别减小 5%和 69%,较 1991—2002 年分别减少 2%和 58%。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明显减轻,且绝大部分泥沙淤积在水库 145 m 以下的死库容内,水库有效库容
损失目前还较小;涪陵以上的变动回水区总体冲刷,重点淤沙河段淤积强度大为减轻;坝前泥沙淤
积未对发电取水造成影响。
3
重庆主城区河段 2008 年 9 月—2019 年 12 月累计冲刷 2267.6 万 m ,并未出现论证时担忧的泥沙严
重淤积的局面,也未出现砾卵石的累积性淤积。
三峡水库 2003 年 6 月—2019 年 12 月淤积泥沙 18.325 亿 t,近似年均淤积泥沙 1.099 亿 t,仅为论证
阶段(数学模型采用 1961—1970 系列年预测成果)的 33%,水库排沙比为 23.8%,水库淤积主要集中
在常年回水区。从淤积部位来看,库区干、支流 92.8%的泥沙淤积在 145 m 高程以下,淤积在 145~
175 m 之间的泥沙为 1.291 亿 m ,占淤积量的 7.2%,占水库静防洪库容的 0.58%,且主要集中在奉节
3
至大坝库段。
在 1.3 节中分析了三峡水库下游的冲刷情况及影响。现在对长江泥沙问题总的判断是:三峡水库
的泥沙淤积好于预期,中下游泥沙冲刷大于预期。这种情况有利有弊,有利的情况是延长三峡水库
使用寿命,有利于两湖冲淤走沙,有利于扩大长江及支流河道蓄水容量,这三个方面都大大有利于
长江中下游防洪。但中下游泥沙冲刷也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一些问题:河床下切,堤岸崩
塌,枯水位下降;江湖关系改变,洞庭湖三口分水分沙减少,两湖湖水下泄加快,枯水期延长,两
湖地区人民用水紧张等。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缓解,近期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1)着眼于三峡水库长期发挥效益,进一步优化调度。一是三峡水库蓄水的目标,不能着眼于满
蓄,要着眼于长期发挥效益,不能盯着某一年度蓄到 175 m 水位没有,要放长远,100 年、200 年、
300 年,甚至 500 年还能不能发挥防洪效益;二是落实“蓄清排浑”的调度原则,尽可能增加三峡水库
排沙量;三是进一步研究中小洪水调度的利弊,明确中小洪水调度的条件和频次;四是长江上游干
支流水库群也要按照“保证防洪,蓄清排浑”的原则进行调度。
(2)建立荆江河道岁修制度,落实资金渠道。据长江科学院研究成果 [29] ,三峡水库达到沙平衡的
时间近 400 年,即使三峡水库达到了沙平衡,其来沙量也大为减少,这就意味着三峡水库下游河道的
冲刷将会成为常态,经年累月的冲刷将会对荆江河道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需要加强监测研究,建
立荆江河道岁修制度。
(3)实施洞庭湖三口清淤工程,开展冲沙试验。洞庭湖和长江干流泥沙冲刷不匹配,长此以往,
— 1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