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24

水  利  学  报

                2022年 7月                            SHUILI  XUEBAO                          第 53卷 第 7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2)07 - 0876 - 14

                 基于情景模拟的闽三角城市群承洪适灾网络构建及规划响应策略


                                                         1
                                              1
                                       王倩雯 ,田 健 ,曾 坚               1,2 ,王 宁     1,3
                         (1.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天津 300072;
                                       3.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12)

                摘要:为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基于韧性承洪的理念,构建闽三角城市群承洪适灾网络体系。在明晰既有研究不
                足和学科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由自然生态适灾系统和社会适灾应急系统两个层面构成的生态 - 社会适灾网络理
                论;确立了结合机器学习的洪涝灾害情景推演、结合成本路径计算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结合空间图形分析
                的疏散通道网络构建、结合定性分析的适灾规划响应策略构建 4项核心技术流程。从闽三角城市群生态适灾网络
                和社会适灾网络的视角出发,划定适灾基底与预警范围;构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与疏散通道网络有机结合的
                “生态- 社会” 综合适灾网络,并围绕网络构建结果,提出基于网络优化的规划响应策略。本研究丰富了城市群
                尺度承洪适灾网络的理论框架和构建方法,为实现洪涝灾害韧性防控和交叉学科技术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洪涝灾害;闽三角;城市群;适灾网络;规划响应
                中图分类号:TV212.3;TU98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20208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镇化的推进,强降雨及特大暴雨事件呈现增多趋势,导致城市遭受极端暴
              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增大。从既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虽然工程防灾仍然是洪涝灾害基
              本且有效的防控措施,但工程手段的防御能力有其限度,在应对小概率的极端气象灾害时,过于依赖
              提高工程设防标准,不仅会导致投入与产出失衡,而且可能会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应
              对超出工程设防标准的极端气象灾害时,难以单纯依靠工程手段消除风险,需要通过提升承灾系统自
              身韧性来寻求合理而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智慧技术的支持下,国内外已从被动地应对洪涝灾害,逐步
              向主动型 “精细化+ 自适应” 的韧性承洪理念转变                     [1] 。提升城市的防灾韧性,探索有效应对洪涝灾害
              的韧性承洪规划方法,正成为当前洪涝灾害防控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韧性指 “社会或生态系统在不改变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前提下,
                                                            [2]
              吸收干扰、自我恢复以及适应压力与变化的能力” 。韧性城市理念强调有机结合社会和生态系统,
              将其作为解决复杂城市问题的桥梁                 [3] ,而韧性承洪理念则强调通过构建承灾系统的多功能性、减灾设
              施的冗余性和生态海绵网络的连通性,来实现城市对洪涝灾害的适应和动态平衡。既有研究表明,城
              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由跨越多尺度的生态和社会网络组成                                [4] ,从 “生态适灾” 的韧性视角出
              发,构建动态的城市适灾系统,并把网络结构作为适灾系统 “领域” 和 “要素” 的重要载体                                         [5 - 6] ,在
              提高城市承洪韧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灾害过程中,生态和社会网络结构越完整,能量、物
              质、信息流在网络中的循环越通畅,越容易提升城市御灾能力、实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                                           [7] 。部分学


                 收稿日期:2022 - 03 - 24;网络首发日期:2022 - 07 - 13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20712.1010.001.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078330,52078320);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21XSC - 0025,2021XSC - 0129)
                 作者简介:王倩雯( 1990 - ),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适灾韧性规划研究。E - mail:346343255@qq.com
                 通讯作者:田健(1986 - ),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韧性规划研究。E - mail:693339189@qq.com

                —  8 7  —
                     6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