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28

态下的土地利用斑块变更结果              [19 - 20] 。其中,用地变更的驱动因素参考文献[21 - 22],并结合闽三角自然
              资源和灾害影响因素进行选取,主要为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极端降雨条件、距水源距离、距各等级道
              路距离、距行政机构距离、洪涝灾害风险分布等。
              2.4.3 基于 MSPA模型的生态源地及城镇用地分析技术 MSPA模型可用于提取生态源地、城镇用地
              和矛盾斑块的空间要素构成,以确定洪涝灾害防控的核心预警范围。该方法将二进制用地斑块图像分
              类为包含核心区、孤岛、孔隙、边缘等 7种独立的空间形态要素                              [23] 。基于 MSPA模型,提取出生态用
              地和城镇用地要素。其中,核心区为较大的生态?城镇用地斑块,作为生态、人口、经济等资源流动的
              “源”;边缘为核心区和其它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孔隙为内部斑块的边缘,起边缘效应;孤岛为独
              立、破碎的小型斑块;环道、桥接和分支为资源流动、联通的主要廊道。计算过程依托 GuidosToolbox
              平台进行辅助。
              2.4.4 基于空间句法的应急疏散通道通达性分析技术 空间句法用于判断闽三角潜在疏散通道的可达
              性和通达性。基于高速、国道、省道、县道四级交通网络作为区域潜在疏散通道的构建要素,选择能
              够表达已有路网系统结构中心和空间组构变化的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分别计算区域交通网络的整合度
              和选择度,并将其作为疏散通道网络的核心参考要素之一。基于 Depthmap平台进行计算,对投影相
              交但实际不相交的疏散通道进行 Unlink处理。
              2.4.5 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和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方法 最小成本路径模型用于确定适灾网络节点
              间所耗费的最小累计成本值,改进的引力模型用于对生成的成本路径网络进行校正和简化。
                  首先,基于综合成本栅格,利用 GIS空间分析工具 CostDistance分别计算闽三角全域和建成区多
              级节点间的最小成本路径。其次,由于最小成本路径生成的网络数量较多、联系复杂,且各节点间的
              适灾潜力和联系程度有所差异,并非所有廊道均具有均质的资源流动、迁移能力,因此,参考由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引申 变形的 引力 模型 (又 称 “相 互 作 用 模 型”)在 人 文 地 理 和 生 态 网 络 构 建 领 域 的 应
              用  [24] ,结合适灾网络构成要素特征,判断各节点间相互联系强度,对各路径的重要性进行遴选,以优
              化网络系统。算法如下:
                                         N × N b
                                          a
                                   G = K       (a ≠b;a = 1,2,…,n;b = 1,2,…,m)                           (1)
                                    ab      i
                                          D
                                            ab
              式中:G 为 a节点和 b节点间的引力强度;K为引力常数,取值为 1;i为距离间的摩擦系数,研究表
                      ab
              明,i = 2 时可解释城市体系空间联系状态                [24] ;N 和 N 分别为节点 a和 b的权重,即节点所在的班块
                                                          a    b
              规模;D 为节点 a和 b之间的相对空间距离,算法如下:
                      ab
                                                              L ab
                                                         D =                                            (2)
                                                          ab
                                                             L max
              式中:L 为节点 a、b间的点距离;L 为研究范围内各节点间的最大距离,采用近邻分析工具对其进
                      ab                        max
              行统计。
                  其它辅助计算方法的原理可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因篇幅限制不在此赘述。

              3 闽三角的生态- 社会适灾网络结构解析


              3.1 闽三角 “生态- 社会” 的适灾基底与预警范围 基于 MSPA模型分别统计闽三角现状(2017年)
              生态用地和城镇用地各类空间形态结构的占比,结果如图 4所示。生态用地各类型斑块占区域总面积
              的 69.26%,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核心区占生态用地比例和完整性最高,该区代表具有稳定生态供给
              价值和保障水文循环的绿色空间,是区域生态源地所在,占区域总面积的 53.34%。生态源地空间特征
              表明闽三角具有构建生态适灾网络的基底,但是生态资源分布不均,沿海生态斑块规模小且分散,要
              素流通不畅。城镇用地各类型斑块占总面积的 12.13%,以核心区为代表的城镇源地分布散乱,斑块间
              缺少连接型要素,边缘和分支类型占比较重。城镇用地斑块破碎化导致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边缘交接
              区域占比增大,容易对生态源地形成胁迫,导致局地气候变化、生境质量退化、水土流失、水循环失

                     0
                —  8 8  —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