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33
图 11 适应洪涝灾害闽三角城市群潜在疏散通道网络构建
表 1 综合疏散通道网络路径分布
综合疏散通道 主要路径分布
厦门市 沈海高速、厦沙高速等
一级疏散通道 泉州市 沈海高速、泉南高速、厦沙高速等
漳州市 沈海高速、甬莞高速、彰武高速、东山县支线高速等
厦门市 甬莞高速、厦蓉高速等、S206(厦门本岛)等
二级疏散通道 泉州市 福诏高速、泉州环城高速(北线)、S308等
漳州市 G319、S309、X584、X577等
厦门市 X418、S206等等
三级疏散通道 泉州市 泉州环城高速(西线、南线)、G324等
漳州市 G324、S309(东山县)等
后的综合适灾网络,局部段位同时承载了多种功能或多个层级的属性。因此,除前文具有明确属性的
要素外,分别将局部特殊段位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局部强化段、疏散通道局部强化段、复合功能局
部强化段(图 12)。
在适灾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将适灾基底和预警范围的提取、综合适灾网络的构建结果作为洪
涝灾害防控规划的数据图层,纳入区域相关规划的基础数据库中,并提出实现多层级适灾网络要素有
效衔接的 “网络治理” 规划响应策略。如宏观(城市群)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载体,中观(建成区)以国
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城市设计导则等为载体,微观(工程技术手段)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综合防灾规划技术规范等为载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遵循洪涝灾害防控要求,明确适灾网络各层
级要素的规划目标、策略体系、策略落实主要方向和规划落实路径(表 2),加强适灾网络结构的功能
匹配性和生态水系的网络传输性,使灾时起到延缓洪峰时间、缩短积水历时、加速人员物资集散的作
用。此外,通过区域空间规划与洪涝灾害风险辨识结果叠加,重点强化高风险范围的御灾能力,在规
划中侧重径流峰值控制、适宜水面率等指标,提升高风险区的雨水消解能力和生态 - 社会适灾网络承
受风险的韧性,实现全局统筹、局部优化。
— 8 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