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30
预警斑块,即在发展决策过程中,对该类斑块的属性和用途需要进行重点研判,通过对城镇发展价值
和生态防灾成本的评估,以降低城市源地和生态源地边界的灾害风险。
将两种极端发展情景下的城镇源地与生态源地数据图层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冲突斑块。其中,同
类源地的重叠区域代表处于稳定状态的城镇源地或生态源地;未重叠区域为在未来城市用地开发过程
中,源地属性存在矛盾的斑块,反映了闽三角城镇开发建设(城镇源地)与生态适灾资源(生态源地)具
有潜在冲突的不稳定区域,因此将其划定为洪涝灾害防控的预警范围(图 6)。叠加结果显示(图 7),冲
突斑块类 型 构 成 中,核 心 区 占 总 面 积 的 57.26%,主 要 分 布 在 “山 - 城” 交 界 线 附 近,其 次 为 桥 接
( 5.09%)、孔隙(4.77%)等具有连接属性的斑块结构,大多分布于城镇源地和生态源地腹地。
图 6 源地与预警范围 图 7 冲突斑块构成类型
3.2 基于闽三角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生态适灾网络解析
3.2.1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多层级节点识别 根据洪涝灾害系统构成、水文循环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关
系,将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成本归纳为生态要素、水源要素和生境质量要素对应的 7项指标(图 8)。
生态要素主要为区域生态资源,以及区域交通干道中具有水文循环作用的缓冲绿带;水源要素选择通
过水文分析提取的潜在涝水行泄通道,兼顾区域地形条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生境质量基于 InVEST
(IntegratedValuationofEcosystem ServicesandTrade - offs)模型 [28] 计算,判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选取
受城镇化胁迫较小、灾后恢复能力强的路径。除上述正向影响外,将硬化地表、建筑物等要素对水文
流动的阻挡作用也考虑至成本路径计算中。
根据研究范围生态资源要素分布特点和灾害防控需求,划分区域和城市建成区两个尺度、三级网
络节点分别考虑,将节点作为灾前、灾中、灾后分配或接收资源的目标源地。一级节点选择生态供给
能力密集点,应用 AHP(AnalyticHierarcyProcess)层次分析法,计算 7项指标的权重,并基于 GIS进
2
行加权叠加,确定区域生态源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继而甄别大于 10km 的生态源地核心区,将位
于生态源地范围的区域生态和生物资源的流动节点作为一级节点。二、三级节点在城市建成区范围进
行筛选,二级节点为建成区内规模大、密度大、连续性强的生态斑块,如大型城市公园或水域面积较
大的湖泊等;三级节点为生态斑块相对较小,但仍具有规模生态效应的点位(图 8)。
3.2.2 闽三角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基于多级节点识别结果,通过最小成本路径算法生成全域绿色
基础设施网络,使所有节点间均建立有效连接。由于生成网络数量较多,且并非所有廊道均具有资源
流动、迁移能力,因此引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判断各节点间相互联系强度,对各路径的冗余性进行遴
— 8 8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