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2022年第53卷第9期
P. 84
表 3 岩石 RHT本构模型参数
密度? 体积模量 剪切模量 抗压强度 损伤常数 损伤常数 完整失效面常数 完整失效面指数
- 3
(g·cm ) A 1 ?GPa G?GPa f?MPa D 1 D 2 A N
c
2.75 35.2 16.7 35 0.04 1.0 1.6 0.61
3.2 计算工况 炸药在岩石中爆炸,除受炸药特性及岩石本身的影响外,还与装药结构、起爆方式、
抵抗线大小、自由面条件及炮孔间排距等有关 [18] ,可将这些影响因素统一称为爆破作用边界条件。结
合岩石爆破机理 [19] ,根据是否与爆源因素有关,又可将爆破作用边界条件分为爆破作用内边界(如起
爆方式、装药结构及布孔方式等)及爆破作用外边界(如抵抗线大小、自由面条件等)。
爆破作用边界条件的不同势必会影响岩石的爆破动力响应特性,进而导致爆破振动的差异。现场
试验中不同炮孔爆破作用边界条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装药结构、起爆方式及抵抗线大小 3个方面。故
针对不同炮孔爆破作用边界的差异,借助动力有限元模拟软件 AUTODYN,设计了 3种计算模型,以
分析不同爆破作用边界条件下的爆炸能量分配及塑性区的发展,进而
对不同炮孔爆破振动特性差异的内在原因展开对比研究。
3.2.1 装药结构的对比 主爆孔与轮廓孔间装药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
为不耦合系数的差异,而实际工程中往往采用炮孔直径(长度)与装药
直径(长度)间的比值来表示不耦合系数的大小 [19] 。对于主爆孔,其一
般采用耦合装药或不耦合系数较小,装药连续,多由雷管引爆;而对
于轮廓孔,为控制轮廓成型,并减轻保留岩体的损伤,多采用不耦合
装药(包括径向不耦合和轴向不耦合),装药不连续,由导爆 索引 爆。
图 9 不同炮孔装药结构间差异
图 9示意了主爆孔和轮廓孔装药结构的差异。
为研究装药结构的影响,建立了图 10所示数值计算模型,对于主爆孔,仅设置单个炮孔,炮孔
直径为 90mm,药包直径为 70mm,不耦合系数为 1.3;对于轮廓孔,为使单响药量与主爆孔相同,设
置了 4个炮孔齐发爆破,药包直径为 35mm,不耦合系数为 2.6。此外,在距离炮孔下方 2.0m处设置
监测点,以提取计算爆破振动能。
图 10 不同装药结构条件下计算模型
该模型为平面应变模型,模型尺寸为 5m × 5m,四周均设置无反射边界条件,以消除边界反射波
的影响。炸药采用 ALE网格,岩体采用 Lagrange网格,最小网格尺寸为 5mm × 5mm,炸药与岩石之
间的荷载传递通过流- 固耦合算法实现。
3.2.2 起爆方式的对比 由前文所述,轮廓孔内的炸药由敷设于药包一侧的导爆索引爆,而导爆索的
爆轰速度远高于普通商用炸药,即轮廓孔内炸药的起爆可近似为线起爆,且爆轰波沿着炮孔径向传
0
— 1 9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