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63

的管涵渠隧、以及主引水渠(管)和配水干、支渠(管)。若使用水库作为配水枢纽,可视为常水位边
              界,引水工程和配水工程的水力过渡过程分别计算。受项目整体布局、地形地质条件、移民搬迁等因
              素的制约,很多工程没有合适的库区作为配水枢纽,需要人工修建池体。池体体积的确定一般参照以
              下规范:( 1)GB50265—2010《泵站设计规范》               [12] 规定:进水池的水下容积可按共用该进水池的水泵
              30~50倍设计流量确定;(2)SL205—2015《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                               [13] 条文说明指出:大
              量工程的工作容积除以机组引水流量为 50~300s;(3)CECS193:2005《城镇供水长距离输水管(渠)
              道工程技术规程》        [14] 规定:当输水规模不大或要求不高时,重力输水管道中间的水池容积可按不小于
              5min的最大设计水量确定。可见,配水枢纽体积一般为 30~300倍的设计流量。由于池体体积小,当
              供水流量或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时,整个输水系统的沿程流量、水位、压力均会随之改变。将配水枢纽
              视作常水位边界则无法得到引水工程和配水工程真实的水力特性,不能适时、适量地调配水资源,极
              端情况可能造成漫堤溢流、爆管等事故。因此,部分输水系统的水力过渡过程特性,只有耦合引水工
              程、配水枢纽和配水工程进行仿真分析,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流量、水位、压力数据,用于指导工程
              的调度运行。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有限容积配水枢纽复杂进出流条件下的控制方程、离散方法、计算程序等内
              容,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典型算例对其水力控制进行仿真,解决引水工程、配水枢纽和配水工程耦
              合分析的模型问题。


              2 数学模型


                  配水枢纽及其(部分)进、出水通常是具有自由表面的明渠流动,控制方程为圣维南方程组。求解
              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单元法,其中,有限差分法的计算量相对较小,且隐式差分无条件稳定。
              因此,研究采用了应用较为广泛的 Preissmann四点隐式差分格式。文献[15 - 17]均对离散方法、计算
              程序以及基本的水位、流量、水位—流量关系边界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下文将通过研究
              给出配水枢纽这一关键节点的控制方程、求解算法等内容。
                  图 1示意了一种 “一进、两出、一溢” 的配水枢纽,渠道 1的来水进入配水池,经闸门调控后分
              配给渠道 2和渠道 3;为避免溢流漫堤和排空水池,配水枢纽一般设置溢流道和放空管。溢流道、放
              空管均为水位—流量关系边界,本文以溢流道进行分析。
























                                              图 1 配水枢纽示意(一进、两出、一溢)

              2.1 控制方程 渠道 1的来水进入配水池,由非恒定流伯努利能量方程可得渠道 1末节点与配水池的
              能量守恒方程




                                                                                                   3
                                                                                              —   1 2 9 —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