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2023年第54卷第3期
P. 113

(Ammonianitrogen)。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拟通过优化区域内雨水泵站的运行方式来减缓城市面源污
              染负荷输出。
              4.2 水量水质模型构建 研究区涉及 3个大排水区、3个雨水泵站、518根雨水管和 523个雨水井,
              基于 SWMM,结合区域的雨水管网和泵站工程设计图纸,以及河道断面监测数据,构建研究区域排水
              系统的水量水质模型,按照前述概化原则,模型将现实情况概化为 62个汇水单元、49根雨水管段、
              12个河段、62个节点、4个调蓄池(湖泊)、15个排水泵,模型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水力联系如图 3
              所示,各雨水泵站的基本情况如表 1所示。为使优化方案可落地,根据各雨水泵站的实际情况设置排
              水泵个数,各排水泵之间采用并联方式,每个排水泵可根据泵站蓄水池水深进行启闭操作。




































                                                  图 3 排水区分布及水力联系

                                                     表 1 雨水泵站概况
                                                                               3
                   雨水泵站           受水面积?hm  2          排泵个数            单泵流量?(m ?s)          蓄水池容积?m  3
                     1#              668.6            5用 1备               2.57                409.6
                     2#              692.3            5 用 1备              2.68                417.1
                     3#              186.8            3 用 1备              1.54                212.6


                  根据 《天津市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年)》,研究区域所在的津城核心区的内涝防治标准不低
              于 50年一遇。进一步结合 《天津市雨水径流量计算标准》 (DB?T29 - 236 - 2016),采用研究区域当地
              暴雨强度公式来设计标准降水雨型,计算公式和降水过程分别如式下所示。
                                                     2141(1 + 0.7562lgP)
                                                  q =                                                  (15)
                                                       (t + 9 .6093) 0.6893
                                               2
              式中:q为设计暴雨强度,L?(s·hm );t为降雨历史,min;P为设计重现期,a。
              4.3 模型合理性分析 为了准确刻画研究区域的水量水质变化过程,同时也为优化算法提供目标函数
              和约束条件的计算依据,基于上述构建的研究区域水量水质模型,以研究区域 7月 1日至 8月 31日连
              续小时降水数据作为输入条件,以河道水量水质监测断面数据作为模型率定验证的依据,对研究区域

                                                                                                —  3 6 3 —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