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2023年第54卷第11期
P. 18
式中 M 为冰(块)盖下的压力产生的力矩。
p
当冰块向下旋转时,AB面的压力增加,产生一个顺时针力矩,靠近 B点的底部分流区 BC因压力
明显降低产生一个逆时针力矩,因问题的复杂性,Uzuner和 Kennedy考虑了将两者的联合作用一并考
虑,将力矩 M 表示为:
h
M 1 V 2 L 2
h 2 2
= C ρ L= C F (10)
ρ gH 3 m ρ gH 3 2 m H 2 2
?
式中 C 为力矩系数,与 t?H,t?L,ρ i ρ 以及转角 θ 有关。C 可正可负,取决于上述两个力矩的相对
m m
大小。
重力产生的力矩如下式所示:
M 1 t L 2 t
)
w ρ i
= · · ( )( cos θ + sin θ (11)
ρ gH 3 2 ρ H H L
是对应不漫溢条件(nospillcondition)相对应的旋转角度,由下式计算:
初始旋转角度 θ c
( )( ρ i ) V 2
ρ i
- H - t - h - C
t 1 - s 2g
= ρ ρ (12)
sin θ c
L
按照力矩平衡:M - M - M = 0,可以计算出下潜临界弗劳德数 Fr。
p h w
[27]
Uzuner和 Kennedy 对应于上面的理论分析,对比进
行了试验研究,其试验条件设置大致为:试验水槽的长宽
高分别为 3.66m,0.3048m和 0.6096m;模拟冰块形状为
?涉及三种取值,分别为 0.5,0.67和 0.87;
矩形六面体,ρ i ρ
模拟冰块有两种厚度,分别为 0.03175m和 0.0714m;t?L
变化范围为 0.096~0.773;一些试验中的模拟冰块在上游
下表面修成四分之一圆弧,其 t?L范围为 0.25~0.26,这些
试验点据的临界下潜弗劳德数相对要大一些。C 与 t?L关系
m
曲线如图 3所示,C 在 t?L大约等于三分之一处获得最大
m
值,说明了当冰块厚度与长度之比在 1?3左右时,冰块较容
图 3 C m 与 ρ i ? ρ 、t?L关系图
易下潜。
而对于较长( t?L<0.1)和较短(t?L>0.8)的模拟冰块,Uzuner和 Kennedy经过分析得出了:
1
2 ( 1 + β ) - 2 t ρ i
F t - CF+ H( ) = 0 (13)
1 +
2 2 s 2
1 - + CF ρ
H s 2
式中 β 是几何尺寸和流体密度的函数。
2
一般情况 CF 比 1小得多,若在上述括号里面分母部分忽略这一项,可以进一步得到:
s 2
t
H( )
ρ i
1 +
2
F = ρ (14)
2
1
(
C+ - 1 + β )
s t
1 -
H
式中 β = 0 则可应用于较长的冰块计算。
[27]
Uzuner和 Kennedy 从一般力学原理出发,对冰块下潜进行了研究,结合试验分析,依据 t?L的
比值对冰块下潜进行了分类,即下沉下潜和翻转下潜,并分别给出了计算方法,其影响是深远的,迄
今为止,冰块下潜分类和计算思路仍然沿用的是 Uzuner和 Kennedy提出的方法。
Ashton [28] 认为 t?H比 t?L对下潜的影响更大,但 t?L也并非无关紧要,因为当 t?L增加时,下潜临
界值会相应减小。并通过简单的力矩平衡推导,得到了:
8
— 1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