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2023年第54卷第11期
P. 20
时的最大值,
抗倾覆力矩在 θ = 0时为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然后缓慢增加到 θ max
然后随着旋转角度增加而缓慢减少。M 和 θ max 可以通过数值求解式(18)—(22)得出,具体计算结果
Rmax
见文献[ 30]。
[27]
Uzuner和 Kennedy 较早提出了按照力矩平衡分析冰块在冰盖前缘稳定性的方法,但对于下潜力
矩和抗倾覆力矩的计算,依靠力矩系数 C 确定。Daly和 Axelson [30] 则更全面地提出了以冰块转动角 θ
m
为变量的下潜力矩和抗倾覆力矩计算方法,看起来似乎比 Uzuner和 Kennedy前进了一步,但无论下潜
力矩还是抗倾覆力矩,随着转动角的不同,冰块下的分离区以及压力大小和分布都在变化,完全按照
力和几何关系写出的表达式是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所以从问题的实质性来看,Daly和 Axelson只是
在理论计算方法上前进了一步。
McGilvary和 Coutermarsh [31 - 32] 结合考虑冰块角动量对冰块在冰盖前缘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
对抗倾覆力矩( M )和下潜转动力矩(M )分析,给出了冰块转动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U
R
··
∑ M =I θ (23)
·· 2 2
LA(L+ t)?3。
式中:M为作用于冰块上的力矩; θ为冰块转动角加速度;I是冰块转动惯性矩,I = ρ i
McGilvary和 Coutermarsh [31 - 32] 从能量角度考虑冰块的旋转,即流体对冰块累计做功等于冰块的转
动能量,得出下式:
1 θ
I θ == ( M -M ) d θ (24)
2 ∫ u R
0
式中 θ 为冰块转动速度。通过式(24)的计算,得出了五条特征能量曲线,据此得出冰块稳定与否的判
断。McGilvary和 Coutermarsh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当冰块处于某个角度时,即使抗倾覆力矩
大于下潜力矩,冰块的角动量作用也可能导致冰块翻转下潜从而产生不稳定。依据其所进行的三种冰
块厚度与水深之比条件下的模拟冰块稳定性估计,考虑角动量导致的冰块不稳定,使其弗劳德数比原
有静态不稳定的弗劳德数减小 5%到 10%,并且认为由于没有考虑浮冰的顶部和正面的流体动压力分
布,计算出的弗劳德数要大于实际的冰块下潜临界弗劳德数。很显然,考虑来冰的运动能量,冰块更
容易下潜,所以 McGilvary和 Coutermarsh得出了冰块实际下潜的弗劳德数要小于计算值 5%到 10%的
结论。只是天然河道水流运动的波动和流速分布不均、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和上游来冰密度变化导致的
弗劳德数变化可能和 McGilvary和 Coutermarsh提出的弗劳德数变化幅度量级相当。
Ambtman等 [33 - 34] 通过试验,对冰块下压力分布进行了测量,发现压力分布沿冰块的中心线对称,
沿宽度方向基本不变,冰块底面压力分布的减少可分成两个部分,即文丘里效应导致的压力降低和冰
块前缘效应导致的压力降低;随着冰块厚度与行近水流深度之比和水流速度的增加,沿冰块中心线的
动态压力降低,下潜力和翻转下潜力矩增大;通过测量具有圆形前缘模拟冰块中心线的压力分布,发现
冰块前缘形状对流体分离的影响及其压力分布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Ambtman依据其试验测量结果,
结合 Daly和 Axelson力矩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给出了下潜力和下潜力矩的计算办法,并与 Uzuner和
[27]
Kennedy 、Ashton [28] 、Daly和 Axelson [30] 和 Larsen [35] 等的试验结果和计算进行了比较,认为其研究
成果和这些学者的研究吻合较好。但是,Ambtman等在冰块底面压力分布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中,
其模拟冰块和水槽等宽,长度为 0.5m,依靠 4个螺纹杆固定,模拟冰块前后都是明流情况,且研究
中忽略了模拟冰块的下游效应和边缘效应,天然情况下,上游冰块很少与河道等宽,大部分情况下,
冰块宽度和河道宽度相比可能小得多,下潜冰块到达冰盖前缘时其下游不会是完全的明流情况,并且
其研究结果不适用于冰塞前缘厚度大于冰块厚度的情况,天然情况下,可能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冰塞
前缘厚度比上游来冰块厚度要大。因此,该研究成果其实有很多尚待提升改进的地方。
2.3 试验研究方面 如前所述,冰块稳定性研究很少是采用单一研究方法的,以下的叙述主要是以试
验研究为主(包括数值试验)的研究成果。
[21]
Beltaos 在总结其前面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上,依据量纲分析,认为冰块下潜临界弗劳德数可表
示为:
8
— 1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