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70

4.2 伸缩缝表面模型
              4.2.1 破坏模式 伸缩缝位置模型的破坏演化过程
              如图 8所示,当伸缩缝发生张开变形时,涂层同嵌
              缝材料之间的粘结发生破坏导致涂层剥离,同时伸
              缩缝两侧涂层出现一定程度的剥离现象,且伸缩缝
              中部涂层出现轻微的受拉颈缩现象,由于涂层优良
              的延展性能,此时涂层整体并未破坏;同时有外水
              压作用时,由于伸缩缝位置嵌缝材料变形刚度相较
              于混凝土基面较低,因此伸缩缝位置剥离颈缩的涂
                                                                       图 8 伸缩缝表面模型聚脲破坏演化过程
              层发生弯曲变形,涂层处于拉弯受力状态,涂层应
              力随之增大,当最大应力达到材料的抗拉强度,则可能导致材料破坏,影响体系的止水防渗功能。
                  该工况下涂层破坏模式同基面开裂工况下涂层破坏模式类似,一般情况下,伸缩缝宽度远大于基
              面裂缝宽度,因而导致剥离的自由段涂层长度相对较大,故在同等的水压荷载作用下,其变形及应力
              响应均超出基面开裂工况。
              4.2.2 承载性能分析 以 JM1 - T W20D2C2P3 - 工况为例,不同涂层厚度工况下模型计算结果如图
              9所示,不论采用何种嵌缝材料,涂层剥离长度均随涂层厚度增大而增大,以弹性砂浆填料工况为例,
              当涂层厚度从 3mm增大至 6mm时,涂层剥离长度从 55.32mm增大至 75.40mm,为原来的 1.4倍,
              在相同的伸缩缝变形量作用下,涂层厚度越大,其轴向内力越大,因而更容易达到粘结破坏荷载并导
              致涂层剥离,因而出现剥离长度随厚度增大而增大的现象。涂层最大应力随涂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以橡
              胶填料工况为例,当涂层厚度从 3mm增大至 6mm时,涂层最大应力从 43.89MPa降低至 25.56MPa,为
              原来的 58%,这可以通过简化的两端固支梁模型解释,经前述分析可知,涂层最大应力一般出现在涂
              层同伸缩缝边角接触位置,此时处于拉、弯、剪复合受力状态,出现应力集中;当固支梁模型受到相
              同的均布水压荷载作用时,涂层厚度越大,则挠曲变形响应越小,因而其应力集中现象有所改善,导
              致最大应力有所下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不同嵌缝材料的模型,其最大应力随厚度变化趋势有
              所差别,当采用变形模量较高的弹性砂浆嵌缝材料时,增大涂层厚度并未显著降低涂层最大应力,这
              因为受高模量嵌缝材料支撑,其弯曲变形响应本就相对较小,因而对此类工况,通过增加涂层厚度改
              善涂层受力状态是不合理的。






















                                               图 9 JM1模型不同涂层厚度计算结果
                  以 JM1 - T4W20D C2P3 - 工况为例,不同伸缩缝变形工况下模型计算结果如图 10所示,涂层剥离
              长度随伸缩缝变形量增大而增大,以塑性填料嵌缝材料工况为例,当伸缩缝变形量从 2mm增大至 4mm
              时,剥离长度从 65.44mm增大至 127.75mm,为原来的 1.95倍,由于涂层轴向内力达到粘结破坏荷载
              后,剥离便随着伸缩缝张开而持续的发生,因此剥离长度同伸缩缝变形成正相关关系。当伸缩缝变形


                —  4 4  —
                     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