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68
象,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的局部剥离;在当前开裂
状态下进一步叠加水压荷载作用时,则裂缝附近剥
离的聚脲涂层向结构基面压紧,裂缝间隙中未受支
撑的涂层段产生相对更大的弯曲变形,导致在裂缝
两侧尖角位置发生应力集中,如图 4所示。
当结构基面发生开裂且不存在水压荷载作用时,
计算结果表明:在开裂局部位置发生涂层剥离破坏,
以本模型为例,当裂缝宽度达到 5mm时,单侧剥离
宽度约为 40mm,为裂缝宽度的 8倍;裂缝位置涂层 图 4 结构表面模型涂层破坏演化过程
伸长率并未随着裂缝开展保持单调增长趋势,而是呈现先增长后稳定的变化规律,以本算例为例,当裂
缝宽度达到 5mm时,换算伸长率仅为 6.3%,远低于规范要求的聚脲材料断裂伸长率值(300%~400%)。
分析以上破坏模式成因,在裂缝开展初期,涂层本身变形刚度小于粘结界面变形刚度,因此涂层
材料内部拉应力迅速增长,涂层轴向内力随裂缝张开逐渐增大;随着裂缝持续开展,一方面涂层变形
刚度超过粘结界面的变形刚度,一方面涂层轴向内力不断增大,当轴向内力达到粘结层破坏荷载后,
发生粘结层的持续剥离破坏,此时轴向内力趋于稳定,因此涂层材料的伸长率也趋于稳定。通过上述
分析可知,得益于聚脲涂层优异的延展性能和较高的断裂伸长率,以及其特殊的非线性黏弹性变形行
为,涂层能够在较宽的基面开裂工况下依然保持完好状态。
当基面开裂且涂层表面作用有外水压力时,水压荷载将导致涂层同断裂点尖角接触位置发生应力
集中,若该位置最大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材料将会发生破坏,此时防渗层不再具备止水防渗
性能,以本模型为例,当裂缝宽度达到 5mm时,涂层最大拉应力仅为 10.2MPa,但同时作用 10MPa
外水压荷载时,裂缝应力集中部位最大应力达到 28.2MPa,比前述工况高出 176.5%,因此可知,外
水压的作用将显著影响防渗结构承载性能。
4.1.2 承载性能分析 以 SM1 - T F1C2P 工况为例,涂层剥离长度及最大应力随水压荷载变化情况
如图 5所示,其中,剥离长度随水压荷载变化趋势不显著,最大应力则随水压荷载增大而增大,以厚
度 4mm涂层工况为例,当水压荷载从 5MPa增大至 15MPa时,最大应力从 7.72MPa增大至 13.01MPa,
增幅为 1.69倍,究其原因,该工况下破坏模式类似两端固支梁的破坏模式,由于梁体厚度(涂层厚
度)大于梁体跨度(裂缝宽度),因此剪应力处于控制状态,且随着梁顶均布荷载的增大,剪应力显著
增大,导致最大应力相应增大;同时因梁体处于剪切受力状态,其轴向变形较小,因而水压荷载增大
并不会导致轴力的显著变化,因而剥离长度差别较小。
图 5 SM1模型不同水压荷载计算结果
粘结强度影响涂层同结构基面间的剥离响应,因此显著影响结构在基面开裂及水压作用下的响应
行为及承载性能。以 SM1 - T F1C P5工况为例,剥离长度及最大应力计算结果如图 6所示,涂层剥
2
— 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