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2025年第56卷第1期
P. 51

h
                                                                                          h
                                                                                   m
                    m
                         h
              式中 ε 和 ε 分别为弹性应变张量和水分变化引起的应变张量, 并有 ε = ε +ε , ε = αΔωI                              [39] , 其中
              Δω 为水分含量的改变量, α 为平均收缩系数。 对于饱和土, 收缩系数可以表示为 α = G ∕(1+e ), 其中
                                                                                             s
                                                                                                   0
              G 为土壤颗粒比重, e 为饱和土在参考构型下的孔隙比; 对于非饱和土, 收缩系数需通过土体的干燥
               s
                                  0
              试验获得。
                  参照式(6), 本文提出如下形式的土体本构关系, 以考虑变温和物质浓度的影响, 即
                                                    e  m   e      h  T  c
                                               σ= C ∶ ε = C ∶ (ε-ε -ε -ε )                              (7)
                                                                                  T
                                                                                          c
                                                                              T
                         c
                    T
                                                                                             c
              式中 ε 和 ε 分别为变温和物质浓度变化引起的应变张量, 可表示为 ε = α ΔTI, ε = α ΔC I。 其中的
                                                                                                 d
                                                        T               c
              ΔT 和 ΔC 分别为变温和物质浓度的变化量, α 为热膨胀系数, α 可定义为化学膨胀系数(Stoichiometric
                      d
                                 [40]
              Expansion Coefficient)  , 表征单位物质浓度引起的线应变。
              3.2.2  弹塑性本构  考虑土体的塑性变形效应, 本构方程则表示为
                                                      e      h  T  c  p
                                                 σ= C ∶ (ε-ε -ε -ε -ε )                                 (8)
                    p
              式中 ε 为塑性应变张量。 以修正剑桥模型为例, 相应的屈服面函数为
                                                   λ-κ    p λ-κ æ    q 2  ö   p
                                      F(p, q, H)=      ln  +     ç 1+   ÷ +H(ε )= 0                     (9)
                                                                     2 2
                                                   1+e   p  1+e è   M p ø
                                                      0   0     0    s
              式中: p 和 q 分别为平均正应力和广义剪应力; p 为预固结压力; λ 和 κ 分别为 e-lnp 加荷曲线和回弹
                                                          0
              再加荷曲线的斜率; e 为孔隙比; e 为固结压力 p 时对应孔隙比; M 为临界状态应力比, 剑桥模型中
                                              0            0                 s
                                 p
              表示为 M = q∕p; H(ε )为硬化参数。
                       s
                  采用非相关联流动法则, 塑性流动势函数为
                                                     λ-κ    p λ-κ æ    q  2  ö
                                        G(p, q, C)=      ln  +     ç 1+   ÷ +C = 0                    (10)
                                                     1+e   p   1+e è  M p ø
                                                                        2 2
                                                        0   0     0     s
              式中 C 为常数。
                  塑性应变增量可由塑性位势理论确定, 即
                                                                 G
                                                          p
                                                        dε = Λ                                        (11)
                                                                 σ
              式中: Λ 为塑性标量因子;   G∕  σ 为塑性应变流动方向; σ 为应力张量。
                                                    ̇
                  塑性标量因子可以通过一致性条件 ΛF = 0 获得, 得到
                                                          F
                                                       { }  T [C ]{dε}
                                                               e
                                           Λ =            σ                                           (12)
                                                  F   H  T    G    F  T     G
                                                                       e
                                               -      p { } { } { }  [C ] { }
                                                             +
                                                  H   ε     σ     σ         σ
                                                                                               ∫
                                                         p                                  p     p
                  通过式(11)(12)可以确定塑性应变增量 dε , 并得到式(8)中所需的塑性总应变 ε = dε 。
              3.3  土壤运动方程  小变形假定下土壤的运动方程为
                                                       ρü = Ñ·σ+b                                     (13)
              式中 u 和 b 分别表示土体微元的位移矢量和体力密度矢量。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 当仅考虑水分含量的变化时, 式(8)的应力张量可以表示为
                                                              p
                                                    p
                                          σ= 2μ(ε-ε )+λtr(ε-ε )I-(2μ+3λ)αΔωI                          (14)
              式中: μ 为剪切模量; λ 为拉梅常数。 引入几何方程
                                                       1
                                                                   T
                                                    ε=   [Ñu+(Ñu) ]                                   (15)
                                                       2
                  将式(14)(15)带入式(13), 得到考虑水分含量变化的平衡方程
                                                                        p
                          ρü = μ(Ñ u+2 ÑÑ·u)-(μ-λ)ÑÑ·u-2μÑε -λÑtr(ε )-(2μ+3λ)α Ñ(Δω)+b                (16)
                                                                p
                                  2
                  针对准静态问题, 且进一步考虑变温和物质浓度的影响, 上式则成为
                   2                                             T         c               p       p
               μ(Ñ u+2 ÑÑ·u)-(μ-λ)ÑÑ·u-(2μ+3λ)[α Ñ(Δω)+α Ñ(ΔT)+α Ñ(ΔC )]-2μÑε -λÑtr(ε )+b = 0
                                                                                 d
                                                                                                      (17)
                —  4 6  —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