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3期
P. 20
季输水流量仅占设计流量的 30%~47% [4] ,为入冬过渡期的水力调控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分别设置分
水口大、小流量变化两种工况:即大流量变化工况下,渠首流量由设计流量的 79%减小到 40%,多个
渠池同时发生扰动,对应于冰期紧急过渡情况;小流量变化工况下,仅渠池 9的分水流量发生阶跃上
升,渠首流量由设计流量的 74%增加到 79%,对应于常规输水扰动工况,具体如表 2所示。
表 2 仿真参数及扰动工况设置
大流量变化 小流量变化
3
渠池号 Q s ?(m ?s) R
3
3
分水流量变化?(m ?s) 扰动起止时间?h 分水流量变化?(m ?s) 扰动起止时间?h
1 135 20 →10 40 →50 0 →0 20 →20
2 115 15 →9 40 →50 7 →7 20 →20
3 100 20 →10 40 →50 5 →5 20 →20
4 80 0 →0 40 →50 4 →4 20 →20
5 80 10 →0 40 →50 0 →0 20 →20
6 70 0 →0 40 →50 10 →10 20 →20
2
7 70 1?(Q s ) 10 →5 40 →50 5 →5 20 →20
8 60 8 →2 40 →50 7.5 →7.5 20 →20
9 52 10 →0 40 →50 17 →25 20 →20
10 42 2 →2 40 →50 15 →15 20 →20
11 40 10 →0 40 →50 13 →13 20 →20
12 30 0 →0 40 →50 0 →0 20 →20
13 30 0 →0 40 →50 7 →7 20 →20
3
3
下游流量 30m ?s 35m ?s
注:Q s 为各渠池的上游初始流量;R为各渠池的流量惩罚权重。
由于中线工程已成为受水区主力水源,无法停止输水进行实地试验,所以本研究无法得到实际数据
检验,为此设置了不同的计算方案进行比较验证,具体的方案设置见表 3。其中,大流量变化工况下,
分别采用本方法和下游常水位运行时的 PID算法进行计算。PID类算法是对水位偏差进行比例、积分和
微分的组合运算,属于经典反馈控制算法,表达式如式(10)所示。由于其结构简单,稳定可靠,被广泛
应用于实际渠道控制,加之多位学者的研究探讨现已相对成熟,因此可以利用 PID算法的计算结果验证
本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比较这两类控制算法和渠道运行方式的差异。小流量变化工况下,分别
采用本方法和文献[ 19]提出的水位软约束方法进行计算。当下游水位不超过水位上限或下限,即位于目
标水位带之间时,控制器并不产生动作,水位可以在目标范围内变化,这种在线存储策略称为水位软约
束法 [22] ,结合 MPC算法可以优化渠池的蓄泄量和时间。在同样采用 MPC算法的基础上,方案三和方案
四采用了不同的水位控制方法,因此可以从变化规律、性能指标等方面对比说明各类方法的优劣之处。
Δ u(k) =K Δ e(k) + Ke(k) + K [ Δ e(k) - Δ e(k - 1)] (10)
I
P
D
3
式中:Δ u(k)为第 k步上游流量的增量,m ?s;K 、K、K 分别比例、积分、微分系数;e(k)为第 k
P I D
步控制点的水位偏差,m;Δ e(k)为第 k步控制点的水位偏差变化量,Δ e(k) =e(k) - e(k - 1 ),m。
表 3 计算方案设置
大流量变化工况 小流量变化工况
方案设置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控制算法 控制蓄量法- MPC 下游常水位- PID 控制蓄量法- MPC 水位软约束- MPC
控制器准确高效的运行离不开参数的设置,考虑到研究渠系的滞后时间,预测时域取为 80步,
而控制时域设为 1步。经过试算,水位惩罚权重 Q均取 1,流量惩罚权重 R根据不同渠池的特性分别
取值,如表 2所示:其中 Q为各渠池的上游初始流量,同时还列出了各渠池分水口流量变化的大小和
s
2
— 3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