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3期
P. 18
在第 k步制定的未来第 k + j步第 i个渠池水位与目标水位的偏差目标值,m;u(k + j - 1 k)为在第 k步
i
3
制定的未来第 k + j - 1 步第 i个渠池的进口流量变化量,m ?s;Q 和 R 分别为系统水位偏差和控制输入
i,j i,j
的权重值;p为预测时域;m为控制时域;N为渠池数。
在当前的目标函数形式中,第一项旨在将水位保持在参考值附近,第二项旨在减小控制动作的幅度。
在下游常水位运行方式下,渠道下游端水位需稳定在目标水位值,即水位偏差的目标值 e(k + jk)均为 0,
r,i
参考轨迹为已知固定不变的目标水位线,这是大多数学者将 MPC算法应用于明渠控制的做法。而本
研究采用间接控制蓄量运行方式,允许下游端支枢点发生改变,即水位偏差的目标值 e (k + jk)可以
r,i
不为 0,其值的确定需要建立流量与水位的关系。具体做法是根据水面面积和水位限值,计算出每个
渠池的可调蓄量,进而将流量差产生的蓄量按权重分配到各个渠池,在每个时间步计算出各个渠池的
水位偏差目标值,计算形式如下:
n
c(
(k)
T Q (k)- ∑ =1 Q offtake,j )
in
e (k) =e (k-1)+ N j L(k) (3)
i
r,i
r,i
(AL(k))
∑ =1 i i
i
式中:e(k)为第 i号渠池第 k步水位偏差目标值,初始时刻为 0,m;T为控制步长,s;Q (k)为第
r.i c in
3
3
k步渠道上游进口流量,m ?s;Q offtake,j (k)为第 k步第 j个取水口的流量,m ?s;A为第 i号渠池的水面
i
2
面积,m ;L(k)为第 k步第 i号渠池水位与上限或下限水位之差的最小值,m;n为取水口数目;为
i
TL(k)
便于后文建立状态空间方程,令 c(k) = N c i ,该参数没有特殊的实际物理含义。
i
( AL(k) )
i
∑ =1 i i
2.4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动态目标策略 上节建立了流量与水位偏差目标值的关系式,在计划分水
工况下可得到各时刻的取水口流量,由于当前时刻的进口流量是由 MPC算法计算得到的,因此无
法直接求解式(3)。模型预测控制利用状态空间法来描述明渠系统的控制模型,进而以最优控制逻
辑进行算法设计。本研究以 ID模型和水位偏差目标值计算式构建输水渠系的状态空间方程,将原
先已知的参考轨迹修改为与流量有关的表达式,基于状态量与目标值间的差异对闸门控制动作进行
优化求解。
在明渠系统中,渠道由多个渠池串联而成,故可构建整个渠系的状态空间方程,从而获得不同渠
池内控制点水位偏差、水位偏差目标值与流量的关系。为了便于描述,假设某一渠池的滞后步长 k =
τ i,d
3 ,则可构建形如式(4)—(6)的单渠池状态空间方程:
e(k + 1) Δ t e(k) 0 - Δ t 0 - Δ t 0
i 1 0 0 0 i
As As As
i
i
q(k - 2 ) i q(k - 3 ) q(k)
i i i
0 0 1 0 0 0 0 0 0 0 d(k)
i
q(k - 1 ) = q(k - 2 )+ q (k)+ (4)
i
i
i + 1
0 0 0 1 0 0 0 0 0 0 d (k)
off
q(k) q(k - 1) q(k)
i i 1
0 0 0 0 0 1 0 0 0 0
e (k + 1 ) 0 0 0 0 1 e (k) 0 0 c 0 - c
r,i
r,i
i
i
[e(k)] = [1 0 0 0 0][ e(k) q(k - 3) q(k - 2) q(k - 1) e (k) ] T (5)
i
r,i
i
i
i
i
[ e (k)] = [0 0 0 0 1][ e(k) q(k - 3 ) q(k - 2 ) q(k - 1 ) e (k) ] T (6)
r,i i i i i r,i
3
式中:q(k)为第 k步最上游渠池进口流量变化量,m ?s;d (k)为所有渠池取水口流量变化量之和,
1
off
2
3
m ?s;As为第 i号渠池的回水面积,m 。
i
将 e(k)记为输出变量 y(k),e(k)、q(k - 3)、q(k - 2)、q(k - 1)、e(k)记为状态变量 x(k),q(k)
i i i i i r,i i
记为控制变量 U(k),d(k)记为扰动变量 d(k),则通过递推可以得到未来预测时域内明渠系统的水位
i
偏差输出量,将其写为矩阵形式,如下所示:
Y(k + 1 k) =M x(k) + M U(k) + M D(k) (7)
x u d
T
式中:Y(k + 1| k) = [y(k + 1| k),y(k + 2| k),…,y(k + p|k)];U(k) =[u(k),u(k + 1 ),…,u(k +
T
T
m - 1)];D(k) =[d(k),d(k + 1),…,d(k + p - 1)];
0
— 3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