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3期
P. 22

但对于渠池 1和渠池 11这样存在较大扰动的渠池,改变目标轨迹效果并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探索。


























                        图 6 方案一各渠池上游流量变化情况                             图 7 方案二各渠池上游流量变化情况

































                                               图 8 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下游水深变化

                  方案一和方案二展现了冰期输水的流量调控过程,方案三和方案四则是主要比较不同控制算法的
              差异。图 9和图 10分别为方案三、四的水位偏差计算结果图,两种方案得到的水位变化规律基本一
              致。方案三中发生扰动的渠池 9产生了较大的水位偏差,其余渠池水位变化较小,并能快速恢复稳
              定。而方案四允许水位在目标带内变化,即对较小的水位偏差不做出响应,故而水位变化较为频繁,
              在计算完成的 96h时,并未呈现稳态,同时由于其对超出范围的水位赋予较大权重,故整体水位变幅
              较小。图 11展现了方案三下游实际水深与目标水深的变化情况,各渠池目标水深变化范围在- 0.059~0m
              之间,同样满足运行要求。
                  表 4列出了 4种方案的性能指标,同时计算了方案一相较于于方案二,以及方案三相较于方案四的
              性能改善程度。可以看到使用本文提出的基于 MPC算法的动态目标水位方法时,在大、小流量变化两种
              工况下,即方案一和方案三中,仿真结果表明均可有效减少渠道过渡时间,使渠池快速恢复稳定状态。

                     4
                —  3 0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