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3期
P. 21

起止时间;最后一行为最下游流量值,在不同工况中保持不变。假定初始状态渠池均处于稳定状态,
              下游水位稳定在初始目标水位上,设置一定的初始稳定时间,之后再加入 MPC控制模块。方案一、
              二计算时间步长为 10min,计算时间为 240h;方案三、四计算时间步长为 30min,计算时间为 96h。
              3.3 控制性能指标 对于明渠控制系统而言,在扰动发生时要快速恢复稳定状态,同时保证变化幅度
              不能超限,即满足快速、稳定和准确三方面要求。为了定量分析不同控制方法对渠道的调控效果,参
                                                         、稳定时长 S和无量纲化水位误差平方积分 NISE三个
              考文献[34]的研究,本文选取了最大超调量 σ p                              t
                                                               反映了控制过程中水深最大偏差量,S反映了控
                                                                                                  t
              性能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计算式如下,其中 σ p
              制系统的响应速度,NISE反映了水位控制的稳定性,三个指标值越小表明控制性能更优。
                                                     = max (y(k) - y  )                                (11)
                                                   σ p            target
                                                        S= T - T                                       (12)
                                                         t   ST  0
                                                      Δ t T              2
                                                        ∑   (y(t)-y  target )
                                                      T t =0
                                               NISE=                                                   (13)
                                                               2
                                                              y
                                                               target
              式中:y(t)为 t时刻下游水深的计算值,m;y                     为下游控制点的目标水深,m;T为水位开始变化时
                                                        target                           0
              刻,h;T 为水位变化达到稳定时刻,h;!t为控制系统离散时间步长,min;T为总仿真时长,min。
                       ST
              3.4 结果分析 对比图 4和图 5可知,入冬过渡期面临的大流量变化工况下,两种控制算法得到的渠
              池水位偏差变化趋势相反,方案一中部分渠池水位先明显下降,后逐步趋于目标水位,而方案二中各
              渠池水位偏差先增后减。这是因为在处理计划分水工况时,MPC算法预测到未来时域内发生的扰动,
              并提前采取动作来降低扰动带来的影响,如图 6所示,分水扰动在第 40h开始发生,而方案一中各渠
              池上游流量在这之前就提前减小,使得扰动发生时更接近目标流量。而 PID算法仅在扰动发生时才调
              整闸门,如图 7所示,在第 40h分水流量减小导致下游水位升高,此时才开始减小上游闸门流量,其
              反馈机制使得下游水位呈相反变化趋势。两种方案的水位偏差均达到了 0.2m,方案一中扰动剧烈的
              渠池水位偏差更大,而方案二呈现向上游递增的趋势,MPC算法为了应对扰动,提前采取的大流量变
              幅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比较各渠池的趋稳时间可以发现,控制蓄量法计算得到的水位偏差提前达到稳
              定状态,有效缩短了过渡时间,这是由于蓄量分配到各个渠池后,原本升高的下游水位不必恢复至原
              先固定的目标水深,而是稳定在更接近实际水深的目标点。




















                          图 4 方案一水位偏差计算结果                                图 5 方案二水位偏差计算结果

                  分别选择下游初始目标水深为 6、5、4.5和 4.3m的 4个典型渠池进行分析,如图 8所示,图中蓝
              色部分为扰动发生时间,水位开始响应点与前述规律一致。各渠池目标水位变化均在 0~0.078m之
              间,满足方神光等         [14] 推荐的水位变幅范围。相较于常规的 MPC算法,方案一将动态的目标水位和实
              际水位的差作为优化对象纳入目标函数,所得到的控制序列使得水深沿动态轨迹变化,并且最终不必
              恢复至初始目标水深。对于部分渠池而言,控制蓄量法可以有效降低水位变幅,进而缩短过渡时间,

                                                                                                —  3 0 3 —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