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39
(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等叶片光合特性指标采用便携式光合仪 Lci于晴朗天气每隔 5d测
定一次,受渍和排水期间加测。叶面积指数( LAI)采用 SunScan植物冠层分析系统每隔 5d左右测定一次。
为减少观测时因光照等因素变化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与对照的相对值。以净光合速率相对值的
计算为例。
处理组的净光合实测值
相对净光合速率 = (1)
对照组的净光合实测均值
大豆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于成熟收获期在每个测坑取 5株,将叶、茎、荚、果、根分
开,置于烘箱中经 105℃杀青 0.5h后,80℃烘至恒重称重测定。单株实荚数、单株空荚数、单株粒
数、单株分枝数则每个测坑选取 10株植株进行考种统计。随后将 10株大豆籽粒晾晒干后测量籽粒总
质量,籽粒充分混匀后测定百粒重,产量由单株籽粒质量与每公顷植株数量乘积而得。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含水率 不同排水控制深度下 0~40cm土层土壤重量含水率变化如图 1所示。渍前和渍后
的土壤含水率受不同排水控制深度影响,尤其渍后差异更明显。渍后土壤含水率整体上随排水控制深
度的增大而减小,尤以 0~10cm土层差异最大,WTvar、WT50和 WT100渍后整个剖面的土壤含水率
均值分别比 CK增大 12.9%、增大 4.9%和减小 2.8%。随着排水控制深度的增大,0~30cm土层土壤含
水率渍后比渍前的增加量减小,WTvar、WT50和 WT100增幅均值分别为 6.1%、4.7%和 2.4%。
注:图中 V、R3、R6阴影分别代表分枝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成熟期的受渍时段,下同。
图 1 不同排水控制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变化
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随排水控制深度的增大而减小,WTvar、WT50和 WT100下土壤整个剖
面的含水率均值分别比 CK增大 4.3%、减小 2.9%和减小 6.6%,各处理 0~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
最大。分枝期 0~10cm土层处土壤含水率在各处理间的差异最大,鼓粒成熟期 0~30cm土层处的差异
最小。
3.2 地下水埋深 不同排水控制深度下地下水埋深变化如图 2所示。渍前和渍后的地下水埋深受排水
控制深度变化影响,渍后水位降落在各处理间的差异更明显。渍后地下水埋深随排水控制深度的增大
而增加,WTvar、WT50和 WT100在排水当天地下水埋深均值分别达到 25.1、50.4和 90.0cm,至渍后
第 9d,WTvar、WT50和 WT100地下水埋深均值分别达到 59.3、64.7和 102.6cm。整个生育期的地下
水埋深皆随排水控制深度的增大而增加,WTvar、WT50和 WT100相较于 CK分别平均抬升 13.0cm、
抬升 4.5cm和下降 27.1cm,分枝期渍后地下水埋深在各处理间的差异最大。从整个生育期地下水埋深
的降落速率看,WTvar、WT50和 WT100分别降至其控制深度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 13.5、1.0和 18.6h,
降至 50cm深度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 148.3、1.0和 0.7h。
— 4 5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