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44

未恢复到 正 常 状 态,引 起 大 豆 根 际 缺 氧 并 产 生 有 毒 物 质, 进 而 延 长 了 对 生 长 生 理 活 动 的 抑 制 时
              间  [26 - 27] 。渍后恢复阶段大豆生长生理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叶片生理指标甚至高于正常水平,这
              种恢复能力是影响产量形成的关键                 [28] 。生理指标因受渍胁迫先下降后恢复的规律在冬小麦涝渍相随胁
              迫和水稻淹涝胁迫的试验中也被发现,恢复进程与前期胁迫程度和胁迫生育时期关系密切                                           [29 - 30] 。
                  在渍前、渍中、渍后的完整受渍周期内,大豆生理指标受排水控制深度的影响明显。渍前受渍处
              理的 SPAD值、Pn、Gs、Tr均大于 CK处理,其中 WT100处理的 Pn、Gs最低,说明 WT100处理对促
              进渍前的大豆光合作用最不明显。渍中受渍处理的生理指标较 CK处理均下降,如渍中 2~5dSPAD值
              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因叶绿素的受渍胁迫响应存在滞后效应                             [31] 。渍后 WTvar处理的 SPAD值、Pn、Gs
              增加幅度和恢复值均小于 WT50处理,主要是因为前者排水控制深度较浅导致地下水埋深下降速度慢,
              增加了水分在土壤耕层的滞留时间,导致耕层土壤水分过剩,延长了受渍胁迫从而减弱生理指标恢
              复  [32] 。而水位回落速度最快的 WT100处理的 SPAD值、Pn、Gs增幅和恢复值均最小,可能是因排水
              过多且较快导致土壤水分处于较低状态,不能满足大豆正常水分需求,减弱了 SPAD值、Pn、Gs的恢
              复  [23] 。WT50处理不仅生理指标恢复幅度最大,其 SPAD值恢复历时也最短为 5~15d,进一步表明
              WT50处理更适宜大豆生长恢复。
                  从大豆生育时期来看,大豆受渍后株高、LAI、Pn、Gs的补偿效应在开花结荚期最突出,鼓粒成
              熟后期大豆因逐渐衰老而补偿不明显,这与玉米受淹补偿效应的生育期变化较一致                                        [33] 。补偿程度除了
              受生育时期影响外,还与胁迫严重程度有关                      [34] ,本研究发现 WT50处理的生理指标 SPAD值、Pn和
              Gs补偿程度最大,可见 WT50处理在解除受渍胁迫后提供的水土环境更适宜于大豆恢复生长。
              4.3 渍后排水调控对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   研究 表 明,受 渍导 致大 豆产 量明 显 减少了
              18.9%~39.6%,主要源于其产量构成减少,其中单株实荚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高,说明单株实荚数是
              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温室条件下大豆受渍产量下降也归因于实荚数减少                                   [35] 。本试验地上部干物质积
              累量因受渍减少了 6.2%~22.5%,这可能因为渍中和渍后 4~11d的水分盈余延续形成土壤缺氧环境,
              抑制了大豆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导致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少                                [27] 。区别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
              少,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却因受渍增加了 14.4%~37.9%,可能是短期受渍促进了大豆近地面处的根系
              增粗所致     [36] 。
                  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是渍中、渍后和渍前全周期综合效应的全生育期积累结果。排水控制深度
              较小的 WTvar处理和 WT50处理,渍后 0~40cm土层土壤剖面含水率均值分别比 WT100处理增加 16.1%
              和 7.9%,为大豆后续生长提供了有效水分以缓解渍前干旱胁迫。然而 WTvar处理因排水控制深度过
              浅使其排水当天地下水埋深比 WT50处理减少 50.4%,造成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分别比 WT50
              处理降低 11.7%和 14.2%,主要是由于前者渍后根区土壤水分过剩严重限制了恢复,进而影响其地上
              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形成             [28,32] 。排水控制深度较大的 WT100处理使渍后地下水埋深快速降落以解
              除受渍胁迫,但较低的土壤含水率可能使渍后土壤形成从渍到旱的转变,影响光合作用恢复                                            [23] 。渍前
              大豆根层土壤水分不能满足根系吸水需要,导致地上部干物质形成受阻而减产 39.6%。
                  本研究是在淮北平原易渍易旱区开展的,推荐 50cm控制深度为综合缓解渍旱双重胁迫的排水控
              制深度,可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墒情条件。尽管本测坑试验保证了控制排水深度调控的精准
              性,但所得结论仍需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

              5 结论


                  本文基于排水测坑试验发现渍后排水控制深度明显改变渍后、渍中、渍前短期及生育时期长期的
              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受渍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 1)减小排水控制深度将减少地下水埋深、地下排水量、排水历时和增大土壤含水率。渍后的地
              下水埋深和土壤含水率调控短期响应最明显,分枝期的地下水埋深、地下排水量和土壤表层 10cm含
              水率在不同控制深度间差异最大,全生育期的表层 10cm土壤含水率在不同控制深度间差异最大。

                     2
                —  4 6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