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2023年第54卷第3期
P. 92
应级别( Ⅱ级)、响应时长(98d)均创造了纪录。(图 18);本次响应时间早、范围广,为灾前准备,
灾后应对措施发挥了显著作用,达到了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和灾害恢复效果。然而,由于职能不一
样,各行业或部门发布响应的条件和判别标准不一样,造成同一区域的社会公众会得到不同类型、不
同级别的响应信息,容易引起理解混乱,有必要建立多部门协同响应机制,体现各部门的关联性,明
确各部门的响应及响应等级的逻辑顺序,规范社会响应规则。此外,由于干旱涉及气象、水文、水
利、农业、社会经济众多部门,我国现有干旱监测评估指标多站在本行业或部门依托单一模型少量数
据评估,难以准确判别干旱现状 [21] ,有必要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搭建共享平台,建立较为全面的旱情
综合数据库,探索多维综合干旱指标研究,力争做到判别指标准确统一。
图 18 应急响应状态
3.3.3 涝旱转换环境下的汛末水库预蓄风险调度 鄱阳湖流域 4—6月份主汛期降雨占比 50%~60%,
7月份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境后进入高温少雨季节,雨旱季迅速转换,有时甚至涝旱急转。如 2022年 6
月,乐平市乐安河段发生有记录以来最高洪水,涝灾损失严重,此后又遭遇特大干旱,同一年受到罕
见涝旱灾害双重影响。水库是应对干旱的 “压舱石”,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只要在主汛期末最后一
场降雨水库蓄满水,江西当年就不会发生严重旱灾。如 2022年江西抓住主汛期末降雨的有利时机调
3
3
度蓄水,7月初水库蓄水量 188亿m (其中大型水库 105.5亿m 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 4%),为应对长时
3
间干旱提供了水源保障;同时,抓住外江外湖水位偏高的有利时机,指导沿江滨湖地区引提水 1.5亿m ,
3
2
保灌面积 61.33 × 10 hm ;此外,峡江、廖坊等水利枢纽 8月上旬提前近两个月进入非汛期管理,增加
3
蓄水量 0.91亿m ;上述措施使当年灾损失小于同样干旱的 2003年、2007年 [22] 。因水库还承担重要的
防洪功能,历史上也出现因过早腾空库容造成后期无水可用的案例,需要准确的中长期气象预报和科
学的汛末预蓄方案,才能减少主汛末满库蓄水决策防洪安全风险。针对水库汛末蓄水研究,万文华
等 [23] 提出了风险对冲调度模型,张玮等 [24] 认为变化环境下,依赖一致性水文条件设计的传统策略已
难以满足水库调度运行需求。易灵等 [25] 在分析汛末洪水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 “库容高低配”
策略的水库群汛末蓄水调度模型。上述学者多以单座或多座水库兴利发电为研究对象,而针对适于南
方丰水区涝旱转换环境下,结合干旱早期识别与中长期气象预报的大尺度流域水库汛末整体预蓄风险
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3.3.4 动态环境下的湖库分级分期旱限水位管理 2011年,国家防总出台 《旱限水位(流量)确定办
法》,首次提出水库旱限水位计算方法。旱限水位是湖泊和水库抗旱预警的重要指标,可作为水库抗
旱调度和湖泊保护的重要依据,对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提升干旱主动防御能力有重要意义 [26 - 27] 。因不同
时期用水特点不同,上述办法以一个旱限水位作为全年干旱预警指标,操作性不强、指导性不高。有
必要制定分级、分期标准,例如同一水库 8月和 10月份出现同一低水位采取的措施应不一样,罗成
鑫等 [28] 将旱限水位分为旱警与旱保两级水位具有参考意义。由于多年未经历如 2022年的长时间持续
干旱,南方丰水区对干旱期精准用水需求不强、准备不足,造成一直以来针对水库旱限水位的确定和
— 3 4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