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2023年第54卷第3期
P. 93
应对措施没有实质性进展,有必要分析每座水库不同时期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加大旱限水
位预警与动态管理的研究,根据水量动态变化确定用水需求优先级和保障等级。针对湖泊旱限水位,
上述办法 是 参 照 江 河 和 水 库 确 定,没 有 针 对 性 计 算 方 法 [29] 。鄱 阳 湖 虽 然 设 置 了 枯 (12m)、 低 枯
( 10m)和极枯(8m)水位,但如何分级应对没有具体措施。例如 2022年因水位快速下降,湖区大量鱼
类水生物搁浅引发民众捕捉;2022年新修订的 《江西省渔业管理条例》 规定了禁止垂钓的水域条件,
但鄱阳湖作为天然水域可以休闲垂钓,鱼类在低枯、极枯水位生存空间高度压缩,吸引了大量人员滨
湖垂钓,甚至成为职业钓手将钓获流入市场,这与 《长江保护法》 精神相悖,使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功
亏一篑。
3.3.5 高变幅水位环境下的大型湖泊韧性应对策略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极端天气事件
多发频发,近年鄱阳湖年际和年内水位呈高变幅波动状态。如 2019年和 2022年降雨呈上半年偏多,
下半年极度偏少情况,造成鄱阳湖汛后水位快速降低,2019年距最低历史纪录仅差 0.2m,2022年更
是打破了一系列低枯水位纪录。与此相反,受持续强降雨和长江顶托倒灌影响,2020年 7月中旬鄱阳
湖发生超历史纪录大洪水 [30] 。此外,闪丽洁等 [31]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 50多年的日降水资料,发现
旱涝急转事件范围在变大,频率强度呈增长趋势,鄱阳湖流域西北部为高发区。高水位给滨湖区域带
来巨大的防洪压力,低水位则会给人畜饮水、农业灌溉、水生生物和迁徙候鸟带来极大影响,针对高
变幅水位环境下,如何开展大型湖泊的保护值得深思。王蔚等 [32] 、崔璨等 [33] 以洪泽湖为例探索了洪
水资源化的湖泊汛末蓄水策略和方案;吴培军等 [34] 分析了拟建鄱阳湖水利枢纽的调度方案,认为干旱
年通过调度能有效实现水资源利用;雷声等 [35] 根据单退圩在洪水期主动分洪能有效减轻重点圩堤的防
洪压力,进一步提出通过科学布设单退圩,建立分级运用方案应对不同量级的洪水,汛末还可探索建
为滨湖蓄洪库,实现洪水资源化;碟形湖是鄱阳湖枯水期出露于湖盆洲滩区的季节性子湖泊,能够有
效缓解干旱、洪灾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冲击 [36] 。实际上,无论是碟形湖、蓄洪库,还是鄱阳湖水
利枢纽,均是湖泊汛末蓄水防御干旱的有效手段,单退圩则可通过有计划的主动进洪减少重点圩堤被
动决口,提高超标准洪水防御能力,组合利用上述措施,能有效提高湖泊高变幅水位的应对韧性。
3.3.6 极端长时间持续干旱环境下的供水保障机制 干旱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粮食和饮水问题
直接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历史上,大范围、长历时的极端干旱灾害容易形成典型的 “干旱、蝗灾、
饥荒、疫灾、社会动荡” 灾害链式反应 [37] ,对人类的影响甚至大于洪涝灾害。当前,我国各类干旱
制度、标准、规划和预案等多按常规情况考虑,几乎没有考虑到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 [38] 。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等的影响,极端干旱发生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在增大。由于 11月—翌年 3月为少
雨季节,2022年长江中下游干旱将持续发展,短期内不会缓解,一旦出现翌年降雨继续偏少的极端事
件,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并重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 1959—1962
年连旱。非常有必要做好 “防大旱、抗长旱” 的充分准备,从制定预案入手,测算当前水资源总量、
可供水总量和极端干旱环境下的总缺水量,根据不同承灾对象制定用水优先次序和压减方案,真正做
到 “一库一策” “一河一策”。
3.3.7 田块分割环境下的丘陵区旱情研判 鄱阳湖流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水热丰沛、降水时空分
布不均、田地零散且分块明显,以种植水稻为主,具有显著的南方丘陵地域特征。因田块分割,水源
呈 “长藤结瓜” 式分布,蓄引提等水源工程条件复杂;加上地形起伏,水田、水浇地及旱地等耕地类
型特点各异,农作物种类及需水、供水情况迥异,需构建不同的研判模型才能实现干旱识别和监测。
由于晚稻等主要作物生长期正值晴热少雨的夏秋季,造成季节性干旱多发频发,如何在以水稻种植为
主的南方丘陵区,实现农业旱情的动态监测和准确评估,是当前农业干旱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江
西开展了不少探索。李荣窻等 [39] 针对江西耕地组成及工程灌溉条件,分别采用缺水度模型、缺墒模型
对全省农业旱情进行监测预测。张秀平等 [40] 、黄淑娥等 [41] 针对江西省农业种植特点建立了遥感旱情
监测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刘业伟等 [42] 以蓄水型水源为主的水田灌区为研究对象对缺水度模型进
行了改进。以上研究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从 2022年操作实践看,由于基础数据薄弱,实时监测数
据少,模型参数概化多,造成旱情仍然采取从基层逐级上报,上级现场复核的方式,精度差、效率
— 3 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