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2023年第54卷第12期
P. 82
涡。这充分说明,所谓的可见卡门涡是卡门涡空化的结果,观测看到的白色空泡线是涡心空化后形成
的空化空腔。空化系数降低会带来环境压力降低,卡门涡涡心压力由高于空化压力变为低于空化压
力,造成空化;增大流量也会造成压力降低,带来涡心空化;而叶片增厚会增大卡门涡发展空间,卡
门涡在外围流 速不 变条 件下会 因漩 涡尺 寸 大而 使 涡 心 流 速 大 幅 增 加,涡 心 空 化 更 严 重,空 腔 尺 寸
更大。
在电站运行中,卡门涡强振多出现在叶片出水边比较厚的水轮机,且均发生在大负荷工况,与模
型试验发现可见卡门涡的运行条件趋于一致,因此本文提出合理推论:转轮在大流量及较厚叶片状况
下出现了较大尺寸的卡门涡空化空腔,卡门涡频率的强振是空化空腔带来的危害 [21] 。
4.2 应用空化空腔危害理论认识卡门涡强振 如 2.3
节所述,本文认为在大朝山、董箐等电站的小负荷工
况均发生了卡门涡共振,但振动幅值不大,没有引起
关注。原因如下:首先,因为该工况流量小,卡门涡未
空化,卡门涡对叶片振动的激振力及初始激振幅值 A均
0
[20]
比较小;其次是因为水的阻尼比 ξ 较大( ξ≈0.5 ),导
致共振工况振动幅值 A与初始振动值 A(作用力 F使
0
振动体产生的变形,A = F?K,其中 K为刚度,F是强
0
迫振动 交 变 力 的 基 准 值)之 比 a比较 低 (a<2,见 图
5 [20] ,其横坐标 为 振 动 频 率 f和 固 有 频 率 f之 比), 图 5 共振响应曲线 [20]
0
两个因素共同造成共振幅值 A = A·a比较小。而大、中负荷发生的强振绝大多数并非由卡门涡共振引
0
起,之所以会产生卡门涡频率强烈振动,是因为卡门涡涡心不仅已空化,空化空腔尺寸还比较大,足
以因空腔的 “膨胀- 溃灭” [21] 变化而产生大幅值压力脉动(文献[22]应用动量方程证明空化空腔溃灭
2
2
冲击力压强 Δ p =2 f·L·ρ ,其中 f是频率,L是空化空腔尺寸),空腔溃灭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使得初
生振动幅值 A非常大,不需要共振即可产生巨大威力。
0
其实,电站为消除卡门涡危害采取的部分有效措施,可证明 “卡门涡强振源自涡心空化空腔膨胀-
溃灭变化产生之巨大冲击力” 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1)补气消除卡门涡振动。实践已证明,只要补气位置恰当且气量足,通过补气能获得立竿见影
的消振效果。一般情况下,正常补气量不大于流量 1%,对流场改变非常有限,对式(1)中的流速 V改
变微乎其微,更无法改变绕流体尺寸 d,对卡门涡频率无法造成实质性改变。但通过补气,增大了涡
心空腔的压力,特别是压缩空气的气垫作用使空化空腔无法溃灭,可大幅度减小周围水体因空腔溃灭
向涡心汇聚的冲击力,消除或大幅值减弱了卡门涡振动。
( 2)削薄翼型出水边减轻卡门涡振动。削薄翼型出水边(特别是将出水边修尖)后,限制了卡门涡
发展空间,使卡门涡尺寸变小(见图 6);而卡门涡属自由涡,在外围流速 V不变条件下尺寸小的旋涡
涡心流速低,压力高,没有形成空化空腔(或尺寸很小),消除(或大幅度减弱)了空腔溃灭冲击力,
自然无强振发生。
4.3 转轮叶片卡门涡破坏机理探讨及减振措施 就水轮机转轮叶片而言,良好翼型的出水边厚度远小
于翼型长度。前文的论证分析已明确,卡门涡脱落的侧向力和翼型垂直,属横向力;卡门涡涡心空化
后空化空腔产生的对翼型吸力和翼型及水流方向平行,对于该翼型而言属纵向力。由于翼型比较长,
该纵向力很难使其产生实质性破坏。
但叶片出口卡门涡空化空腔的膨胀 - 溃灭循环会对其相邻靠后的叶片造成破坏,如图 7所示。卡
门涡产生的交变作用力对该叶片而言是横向力,和翼型表面基本垂直。脱落的卡门涡及其空化空腔以
叶片出口环向流速 V运动,而后续叶片以圆周速度 U运动,而 U>V,后续叶片可追上卡门涡空腔;
u u
如后续叶片表面的压力高于空化压力,则当空化空腔被后续叶片追上后,空化空腔更容易溃灭,并将
其强大冲击力传导给该叶片。该空化空腔膨胀- 溃灭产生的冲击力虽然和 “生产” 卡门涡的叶片翼型
平行,但却和后续叶片表面基本垂直,会使该叶片产生卡门涡频率侧向振动,而这正是叶片的薄弱环
— 1 4 0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