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2024年第55卷第3期
P. 70
值。考虑三峡影响下,江湖关系发生变异,从而回归参数发生变异,并与相关解释变量交互影响湖区
枯水,数学描述如下:
+ )X (10)
β it it it
X = ( β i β t
Δ
X = { 0 ,t<2003 (11)
Δ
β t it βX,t ≥2003
it
Δ
( 珔 post - 珔 ) + βX post
pre
珔
Δ Y= β i X i X i Δ i + Δε i (12)
i
珔
X 为变异参数与解释变量(分段)交互项;βX post 为上述交互项的贡献;β 为待估计参数。
式中:β t it
Δ Δ i Δ
post
pre
一方面,式(9)将回归模型建库后、建库前总随机误差余项 珔 - 珔 在因子贡献量间进行平均分
ε
ε
配,确保了所有因子的贡献量之和等于实测因变量的变化;另一方面,贡献分析评价精度与回归模型
的模拟精度有关,回归模型的确定性系数越高,贡献分析可靠性越高。
4 结果与分析
4.1 变点及趋势分析
4.1.1 变点分析 各变量序列的 Chow检验结果见表 2。
表 2 相关枯水变量变点及显著性检验结果
Chow检验 Chow检验
变量 变点 1 变点 2
统计量 F p值 统计量 F p值
Lak
Z t 1986年 3.849 0.054 2003年 4.909 0.030
I Lak 1980年 0.671 0.416 2003年 10.250 0.002
t
Lak
D t 2003年 18.384 0.000
In
D t 1969年 17.459 0.000
In 1972年 16.646
BF t 0.000
In
I t 1968年 27.390 0.000
In
T t 1970年 12.106 0.000
Han11
Q t 2008年 10.857 0.002
Han8
Q t 2006年 9.681 0.003
注:各变量含义同表 1;被 Chow统 计 检 验 识 别 的 变 点,按 建 库 前、后 对 应 分 为 两 类,即 变 点 1,2; , , 分 别 表 示 通 过 了
0.001,0.01,0.05显著性水平检验。
Lak
由表 2可知,湖区最低水位 Z t Lak 、低水烈度 I 、低水天数 D t Lak 均在 2003年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
t
In
In
In
In
异(p<0.05);入湖径流的低水天数 D 、基流量 BF 、低水烈度 I 、低水发生时间 T 在 1968—1972
t t t t
年期间均发生极显著的结构性变异 (p<0.001);汉口 枯水 期 平均 流 量 Q Han11 、汉 口汛 末期 平 均流量
t
Q t Han8 分别在 2008、2006年 发 生 显 著 的 结 构 性 变 异 (p<0.01)。综 上,变 点 显 著 性 检 验 表 明,Z t Lak 、
Lak
I 、和 D Lak 变化很可能与长江三峡等水库调蓄有关。
t t
4.1.2 湖区枯水趋势分析 图 5为显著变点(表 2)前后各序列线性趋势结果。图 5(a)中,变点前后湖
区最低水位 Z t Lak ,平均下降幅度为 5.7%,1956—2002年 Z t Lak 上升趋势显著(p<0.001);图 5(b)中,
Lak
Lak
变点前后湖区低水烈度 I ,上涨幅度 36.9%,1956—2002年 I 下降趋势显著(p<0.01);图 5(c)
t
t
中,变点前后湖区低水天数 D Lak 上涨幅度 26.6%;1956—2002年 D Lak 下降趋势显著(p<0.05)。综上,
t t
相较于 1956—2002年,在后三峡时期,鄱阳湖枯水情势呈现加剧趋势,整体上最低水位偏低,低水
烈度和低水天数大幅增加,后三峡时期序列内部无显著趋势。
8
— 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