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2024年第55卷第3期
P. 66
已趋于稳定,上段仍可能会有一定的冲刷调整,引起湖区枯水位继续有所下降。
国内外学者从降雨蒸发、江湖关系、三峡影响、人类活动和地形变化等方面对鄱阳湖枯水形成机
制做了大量研究。然而,当前仍存在一些尚未厘清的问题,如三峡水库调蓄对湖区水文情势影响可能
存在多个过程,包括水库 “长期调蓄效应” 下河道下切使江湖关系变异的影响, “年内调控效应” 下
汛末蓄水期、枯水补水期长江径流量分期波动的影响等等。为进一步探明湖区长序列的枯水情势变化
及驱动机制构成,本文从湖区补水 - 退水过程的角度出发,定量分析了 1956—2022年湖区最低水位、
低水烈度、低水天数演变,及其对入湖枯水径流特征、上游三峡水库群的分期调蓄作用下汉口径流特
征的响应关系。研究可为深入认识鄱阳湖枯水形成、干旱预警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以湖口
与长江相通,控制着流域与长江的水量吞
吐平衡,主要接纳赣江、抚河、信江、饶
河、修河五大江河(以下简称 “五河”)来
水。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枯
水期一般为 11月—次年 3月,但年际差别
极大,偶尔枯水期大幅提前 2~3个月。在
流域降水和长江水情影响下,湖区年内水
位变化幅度大,星子站实测历史最高水位
22.74m(2020年,吴淞高程,下同),相
2
应水域 面 积 约 4000km ;枯 水 期 水 位 下
降,洲滩出露,水体归槽,星子站实测历
史最低水位 6.49m(2022年),通江水体面 图 1 鄱阳湖水系及主要水位、流量站点位置
2
积不足 250km 。鄱阳湖水系及主要水位、流量站点位置如图 1所示。
本文数据来源如下:1956—2019年的湖面降雨和潜在蒸散发量数据源于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
据集 V3.0(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data.cma.cn?);2020—2022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下载自物理
科学实验室官网( http:??www.psl.noaa.gov?),并利用 1956—2019年气温数据与蒸散发数据间较高的相
关性将湖区蒸散发数据延展至 2022年,整理得到 1956—2022年间鄱阳湖湖区的降雨与蒸发数据,分
别为日平均降雨量和日平均蒸发量。同期星子、湖口、汉口、鄱阳湖 “五河” 等相关站点水文数据主
要源于长江以及江西省水文主管部门。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对湖区年补水- 退水过程相关特征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变异诊断,利用 “江湖
关系” 分期分析、多元回归、定基 delta贡献分析等方法,解构湖区来水、长江水流条件与湖区枯水
水位变化的驱动关系,技术路线如图 2所示。(1)基于湖区水量平衡,估计入湖径流过程,定义并提
取入湖年枯水事件中低水天数、低水烈度、低水发生时间的年序列,采用基流分割法提取入湖基流量
年序列;(2)定义并提取湖区年枯水事件中最低水位、低水天数、低水烈度的年序列;(3)分期分析鄱
阳湖水位与长江流量关系变化,分期提取汉口平均流量作为湖区星子枯水的影响因子;(4)运用 Chow
检验法对序列以及相关的回归关系进行变点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相关序列分段进行趋势分析;
( 5)将星子站枯水变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识别枯水驱动因子的重要性,运用
定基 delta贡献分析法计算前后三峡时期水库调蓄对于鄱阳湖枯水变异的影响。
— 3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