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2024年第55卷第4期
P. 125
图 6 断面 2 - 2和 3 - 3溃口形态演化过程计算值
4 梯级堰塞坝连溃洪水放大效应研究
为了研究梯级堰塞坝连溃造成的溃决洪水放大效应的影响因素,采用本文建立的数值模拟方法,
从堰塞坝分布特征、河道势能和堰塞坝几何形状等角度出发,选取上下游堰塞坝距离、河道坡度和下
游坝高度等三个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其对梯级堰塞坝连溃过程的影响规律。
4.1 分析方案设置 因为牵涉到上下游堰塞坝的连溃问题,在研究连溃洪水放大效应时应充分考虑边
界条件等因素,为了避免模拟时复杂地形条件和多参数变化等问题影响分析结果,选择边界条件相对
简单的前述概化模型试验进行分析,但为了保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对其边界条件进行了重新设
置。图 7给出了分析时边界条件的设置情况。为控制上下游溃决时总水量相等,将入流时长控制为 13s,
入流量设置为 0.75L?s,并使入流过程在上游坝完全溃决之前停止;上游坝形态与前述模型试验一致,
上游坝坝底中心距入流边界调整为 250cm,经过数值分析,上游坝溃决后的残余坝高为 4.7cm,因此
在下游坝前设置同样高度的水位作为补充。在进行上下游堰塞坝距离敏感性分析时,上游坝下游坡脚
( A点)与下游坝坝顶高程相同位置(B点)的长度 L分别设置为 200、300和 400cm,其它参数不变;
在进行河道坡度敏感性分析时,为了保证上游堰塞坝的库容不发生变化,河道坡度仅在 AB段发生变
化,分别设置为 3°、8°和 13°;在进 行下游坝 高度敏感 性 分 析 时,下 游 坝 高 分 别 设 置 为 21、27和
29cm,坝体的上下游坡比保持不变。在进行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时,初始水位设置为上游坝顶以下
1cm,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案见表 4。
4.2 计算结果分析 对照组和各方案的计算结果见表 4,由于各方案入流边界条件及上游坝参数保持
一致,因此上游坝的溃决过程相同,即蓄水后 3.7s发生漫顶溃决,12.4s出现溃口峰值流量,其值为
7.2L?s。对照组下游坝于蓄水后 20s发生溃决,溃口峰值流量出现时间为蓄水后 26.7s,溃口峰值流
量为 9.8L?s,放大倍数为 1.36倍。
图 8展示了对照组以及各方案溃决流量情况,其中方案 1和方案 2反映了上下游堰塞坝距离对级
联溃决过程的影响。方案 1中,上下游堰塞坝之间的距离最短,洪水演进至下游坝抬升水位后率先发
生漫顶,而方案 2由于距离较大,在河道坡度相等的情况下,其上下游坝间势能差也相对较大,因此
上游坝溃决洪水形成的涌浪运动至下游坝时具有较大的动能,在未发生漫顶的情况下,有部分水量于
17.05s率先翻过坝顶(如图 8局部放大图),对坝顶和下游坡产生了冲蚀,并使坝顶高程最大降低 1.7cm,
图 7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4 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