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2025年第56卷第1期
P. 94
然资源这一概念的限缩, 来理解水资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辞海》 把自然资源定义为 “天然存在的自
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水利资源、 生物资源、 气候资源等 [13] 。 胡
德胜 [13] 认为: 一定的物质、 能量、 容量、 空间、 频率、 条件等或者其组合都可以成为一国的自然资源的
组成部分, 认为资源具有有用性、 相对性、 整体性、 地域性、 有限性。 杜群 [14] 认为: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
中存在的物质或能量; 自然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的有用程度受制于一定的经济技
术条件, 具有有效性和稀缺性。 曲福田 [15] 认为: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 人们发现的有
用且稀缺的物质、 能量以及功能过程的总和, 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
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福利, 具有有用性、 稀缺性、 动态性、 天然性。
从以上表述可以总结出对自然资源的共性认识:
①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对人类有用的物质、 能量、 条件及功能过程等;
②人类对一种自然存在是否为自然资源的认识和界定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 有历史性;
③即使有用, 但还未显现出稀缺性的自然存在往往不被认为是自然资源。
可见 “自然资源” 这一概念既是实体范畴, 反映自然存在本身的属性; 又是关系范畴, 反映这种自然
存在于一定历史背景下能否被人类用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 以及人类是否认识到了这种有用性。 这种人
类与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人类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所以具有历史性, 或者叫相对性。
那么, 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也应该是符合这些基本特征的, 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以水为核
心或载体的自然存在, 可能包括物质、 能量、 条件、 过程等, 绝不仅仅只是水这种物质本身。 这些不
同形式的自然存在能否被认定为水资源, 受人类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
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的范围以及利用方式、 方法、 途径都将发生变化。
4.2 水资源的本质—水文循环服务 水资源区别于化石燃料、 矿物等耗竭性资源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处
于水文循环过程中 [39] , 水文循环应该成为把握水资源本质的根本出发点。 水文循环过程为人类社会经
济系统带来了诸多利益和好处, 可理解为水文循环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提供的服务。 所以, 水文循环
服务是水资源的根本源泉, 也是水资源这一概念可能的最大外延。 当然, 水文循环的服务对象还有自
然生态系统。 水文循环服务不单是由降水带来的淡水物质本身决定的, 还与下垫面条件密切相关, 是
水物质与其在下垫面上的存在形式及存在环境共同决定的。 水文循环能提供的服务除了水物质本身
外, 还有水能、 航运、 溶污冲污、 水景观等, 且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张。 而水文循环可能
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提供的服务除了受水量多少的影响外, 还受到下垫面情况和水的时空分布情况影
响。 比如对于同样的水量, 下垫面落差大小不同则蕴含的水能就不同, 而河势的不同, 也决定了河流
适航性的不同。 我们在看到水文循环带给人类的利益和好处的同时, 也要注意到水文循环给人类带来
的洪涝等不利影响, 且水之利与水之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剧, 现实中的
下垫面受人类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利工程建设改造下垫面, 改变天然的产流、
汇流及径流过程, 企图使得水文循环过程更加适合人类的需要和意图, 变害为利; 但同时, 人类不恰
当的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其它活动也有可能导致水文循环向着不利于人类需求和意图的方向转变。 水只
有在合适的时间, 以合适的形式, 存在于合适的区域, 才对人类是有利的 [11] 。
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例如人类引入田间的灌溉用水, 其仍然是
水文循环的组成部分, 在参与人类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同样, 生态基
流对下游河道中鱼类等水生生物、 河流和湖泊自然生态的保护同样能通过渔业捕捞和旅游开发发挥重
要经济效益, 而生态基流和航道维持以及下游的水能利用同样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39] 。 水文循环和水文
循环社会经济系统服务、 水文循环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而水资源概念与其上位概念
的关系则如图 2 所示。 自然生态系统的恶化最终也将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水资源的开发
应以不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为尺度, 以可持续发展为尺度 [40] 。
系统科学的兴起, 改变了近代自然科学赖以生成和发展的侧重机械分析的思维方式, 开启并形成
了系统综合的思维框架, 从孤立研究转向了关联研究; 从实体中心论转向了关系中心论 [41] 。 系统思维
框架提倡将一个现象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整体中去分析它的地位、 作用、 角色与功能。 我们在考察
— 8 9 —